本文利用卫星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分析研究了2002年6月20-23日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大范围暴雨的梅雨暴雨云团发生、发展的特征.结果表明:三个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和数个中-β云团在切变线附近先后激发出来,直接造成了这次大范围的暴雨天气过程,并且在MCC中内嵌有若干个中-β云团,对流云此生彼消十分活跃.随着云团最强对流的逐渐减弱,云区面积迅速膨胀,并持续数小时后又很快减小,强降水主要发生在云团发展和成熟期中.降水强度总体上跟红外云顶亮温(TBB)成正相关,即TBB值越低降水越强.云顶相态显示MCC由多层云、卷云和密实冰云构成,在广阔的水云区里发展起来.降水强度最大的区域位于多层云附近,密实的冰云向水云过渡的冰云一侧,那里也是对流云团高空上风方向一侧,云顶亮温梯度最大的区域.水凝物垂直分布显示,MCC中可降水冰含量最大,分布在几乎整个对流层,中心位于对流层中层,雨水和云水主要分布在的对流层中、低层,而云冰则分布于8-18km的高层大气中.水凝物中心所在的位置对流活跃,对水凝物的升华或凝华过程起到促进作用.有利于MCC发生、发展的天气背景是,西太平洋副高位置稳定,西脊点伸至华南西部,热带辐合带和孟加拉湾季风云涌很活跃;低空急流将暖湿水汽输送到江淮地区,在30-35°N之间维持着一条暖式切变线,其北部500hPa有短波槽移过,200hPa上由于南亚高压东扩北抬盛行偏北到东北风,对流层中上部有季风水汽羽从孟加拉湾延伸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江淮切变线云系、高空短波槽云系和季风云涌等云型的合适配置下,暴雨云团可以连续生成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