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黄土梁状丘陵区植被恢复建造优化模式与演替过程研究

黄土梁状丘陵区植被恢复建造优化模式与演替过程研究

扫码查看
在黄土梁状丘陵区,采用封禁(退化草地)→建造(隔坡带状灌木林)→配置(灌木+人工牧草)技术,建立山坡上部(山桃或柠条+本氏针茅+芨芨草)、山坡中部(柠条或沙棘+本氏针茅+芨芨草)和山坡下部(沙棘或柠条+芨芨草)的植被恢复建造序列和优化模式.通过20余年观测研究表明,林草植物群落结构、种群类型均发生了较大变化,灌木植物生长旺盛,优良种群本氏针茅草地演替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即荒山荒坡草地(第1年)→杂草群聚生长(2~3年)→本氏针茅种群大量出现(杂草和有毒有害植物大幅度消减,4~5年)→本氏针茅种群稳定发展阶段(6~7年).

程积民、万惠娥、赵艳云

展开 >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杨凌)

梁状黄土丘陵区 灌草配置时序 演替过程 种群变化 植被恢复 退耕还林还草 草地群落结构

中国农学会

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2004年学术年会

2004-08-01

北京

粮食安全与农作制度建设

162-166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