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华北暴雪个例云微物理过程数值模拟研究

华北暴雪个例云微物理过程数值模拟研究

扫码查看
暴雪是影响我国的重要的灾害性天气系统之一。了解降雪的云微物理过程对于提高暴雪的数值预报水平和人工增雪能力,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包含了多个显式可分辨尺度微物理参数化方案的非静力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模式MM5的最新版本,来模拟2004年12月20日至23日发生在以石家庄为中心的华北地区的一次暴雪天气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过程。在最细网格区域内分别采用GSFC(Ooddard)方案(试验G)和Reisner2方案(试验R)两个纯显式的冰相云微物理参数化方案进行试验,侧重探讨MM5中尺度模式中不同冰相微物理参数化方案对降雪模拟结果的影响,详细分析其中的微物理过程收支,得到对降雪过程起主要作用的微物理过程。并针对MM5模式的Reisner2方案在采川不同的微物理参数时做了六个敏感性试验,分析不同的云冰初始核化形式、雪的倾斜截距、云冰下落米述等微物理参数对降雪区域分布、强度、水成物分布、微物理收支的影响。主婴结果如下:(1)试验G干¨试验R可以较好的模拟暴雪过程中的环流形势演变、降雪分布和强度,并且两个试验的结果差别不大,但是云巾的微物理特征有很大的不同:试验G的云中水物质有水汽、云水、云冰和雪,但是没有雨水和霰;试验R的云中水物质有水汽、云水、云冰、雪和霰,没有雨水:试验G的云冰混合比比试验R的云冰混合比大。试验G的主要云微物理过程包括云水的凝结增长、云冰的凝华增长、云冰初始化、云冰被雪碰并、云水被雪碰并、雪的凝华增长、云冰的Bergeron过程等;而试验R的主要云微物理过程包括云冰的凝华增长、云冰转化成雪、雪的凝华增长和霰的凝华增长。两个方案的降雪量差不多,但试验G不存在云冰经Bergeron过程成雪过程和淞附过程,试验R不存在云冰向雪转化的过程和雪升化成水汽过程。对于两个试验都有的过程,试验G比试验R,数值上往往大很多,说明这些微物理过程转化量在试验G较大。(2)Reisner2方案中当采用不同的云冰初始核化、雪的倾斜截距、云冰下落末速等微物理参数对降雪区域分布、强度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对水成物分布、微物理收支有较小的影响:与控制认验CTL相比,采用固定较大的雪的倾斜截距Nos=2×107m.4的试验2E7,会得到偏大的降雪率,偏小的傲凝华率,会引起云中过冷却水的减少:采用固定的较小的雪的倾斜截距Nos=3×106m-4的实验3E6,会导致偏小的降雪和水汽凝华成雪,偏人的霰的降落、水汽凝华成霰和云冰向雪转化,而且云中的过冷却水和霰过多,雪的降落偏少:固定Nos与变化的Nos对于云冰和雪的含水量影响不大:采用Meyers的云冰初始核化形式,导致偏小的云冰混合比、云冰初始核化率、云冰向雪转化率、云冰被雪碰并率、水汽凝华成云冰率和云冰升华成水汽率,这可能与Meyers的初始云冰数浓度表达形式有关:忽略云冰的下落未速即实验Nofallingice,云冰混合比较大,且在12km以上的高层也有大量的云冰存在,各个微物理转化量大小介于其他五个试骀之问,总的固态水成物降落最(雪降落和霰降落)比较小,在降雪过程前段时问比较小,约比其他试验少(﹪-10﹪:雪的倾斜截距越大(小),水汽凝华成雪越大(小),雪升华成水汽大(小),水汽凝华成霰越小(大),霰升化成水汽小(大);云冰初始化形式对云冰的凝华增长有决定性的作用。

林文实、孟金平、蒙伟光

展开 >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州,510275

中国气象局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广州,510080

华北 暴雪 数值模拟 云微物理参数化 MM5

中国气象学会

2007年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2007-11-22

广州

2007年中国气象学会年会论文集

194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