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太湖流域水生态环境管理综述

太湖流域水生态环境管理综述

扫码查看
本文对太湖流域水生态环境管理进行了探讨。近60年来,太湖水生态环境经历了剧烈的演变,水质持续恶化,每10~15年下降一个级别,20世纪60年代,基本上不存在水体污染现象,太湖属Ⅰ类水体。而进入21世纪后全湖以Ⅳ类水为主。此外,生物群落结构演替明显,在20世纪80年代前,硅藻(bacillariophyta)为浮游植物优势种,蓝藻(Cyanophyta)为次优势种,进入21世纪后,蓝藻取代硅藻成为绝对优势种;浮游动物物种数表现为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耐污性底栖动物分布范围增加明显;鱼类物种数急剧下降。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肉食性鱼类物种数消失67.4%,杂食性鱼类物种数消失62.2%;大型水生植物物种数和分布面积急剧下降。人为活动是引起太湖水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湖泊和流域尺度上的原因可归纳为修堤筑坝工程、围垦开荒、围网养殖和外源污染输入。在湖泊尺度上,太湖的管理应强调提升水质和优化水体生态系统结构的有机结合,具体措施包括:①实施水利工程,提高水体流动性;②增加水生植被面积,提高生物多样性;③加强渔业管理,均衡区域经济收益和生态收益;④基于上行效应与下行效应原理,实施生物操控。在流域尺度上。根据流域生态系统管理的理念,采用多种措施的有机结合。包括:⑴控制农业面源污染;⑵加强周边城市管理;⑶恢复湿地和建设生态河道。

赵德华、张文广、徐德琳、姜昊、蔡颖、安树青

展开 >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南京,210093

太湖流域 生态环境 水体污染 环境管理

兰州大学

第五届现代生态学讲座暨第一届国际青年生态学者论坛

2009-06-25

兰州

第五届现代生态学讲座暨第一届国际青年生态学者论坛论文集

195-216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