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门脉高压性胃病肝郁脾虚证与NO、ET水平关系研究

门脉高压性胃病肝郁脾虚证与NO、ET水平关系研究

扫码查看
目的:从NO、ET水平探讨PHG肝郁脾虚证的病理生理基础,为PHG肝郁脾虚证的中医辩病辨证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入选对象120例,分为:PHG组(P组)、慢性乙型肝炎组(H组)、慢性胃炎组(G组)、正常对照组(C组),每组30例。详细询问每例患者的病史、临床症状,进行肝郁脾虚证的评分,填写资料卡片。在早晨空腹状态下采肘前静脉血,然后作电子胃镜检查。检测血浆ET和血清NO水平。结果:①P组NO和ET水平同步升高,明显高于H组、G组和C组,且P组>H组>G组>C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②P组患者McCormick分度重度患者NO、ET水平均比轻度组为高,且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③P组肝郁脾虚证积分与血清ET、NO水平存在正相关(P<0.01);⑤P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C级NO、ET水平均明显高于B级和A级,B级亦高于A级,各级之间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①NO、ET参与PHG的形成,促进其发展,在PHG的形成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②症状越重,积分越高,NO、E T水平升高越明显,PHG胃粘膜改变越重;③肝功能损害越明显,NO、ET水平越高,PHG胃粘膜改变越重;④NO、ET可作为PHG肝郁脾虚证的检测指标,不能指导辨证分型。

吴辉坤、李天望

展开 >

湖北省中医院肝一病区,湖北武汉430061

门脉高压性胃病 肝郁脾虚证 中医理论 一氧化氮 内皮素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

世界中联第五届肝病国际学术大会

2013-05-01

深圳

世界中联第五届肝病国际学术大会论文集

248-252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