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讨论平流辐射霜形成的天气背景特征,霜形成的气象条件以及气象条件的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霜的影响;介绍气象台站霜的观测时间、地点、方法;探讨气象台站观测场平整度、植被对霜生成的影响;议一议霜与“暗霜”、霜与露和结冰的联(关)系.最后用二个个例来佐证文章的一些观点.平流辐射霜易在寒潮或强冷空气影响的中后期生成.霜生成在“晴朗微风湿度大的夜间,地面温度在0℃以下”.“晴朗”是云量少、空气透明,一般要求至少有6—12小时的“晴朗”过程,让辐射降温充分进行.“微风”是霜生成过程的10分钟平均风速为1—2m/s.“湿度大”要分层次地看待,“贴地空气层非常潮湿或有降水时,含水量特别高时”,即“湿度特大”,不利于霜形成;“贴地空气层中水汽含量充足”,即“湿度较大”,枯草叶易生成霜;“贴地空气层中水汽含量少”,即“湿度偏小”,生长草面易生成霜;“贴地空气层中水汽含量特少”,即“湿度小”,无霜.“夜间”是从前天傍晚开始的降温增湿过程,到夜晨达极值.“地面温度在0℃以下”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原因有二:一是这个“0℃以下”是霜生成在“物体”表面的温度,霜如生成在地面则“地面温度要在0℃以下”,如生成在瓦片、地面温度表、地温踏板或草叶上,“地面温度在0℃以下”就不是必须的;二是由于盐、酸、碱等微粒和由于人类的过度活动,如汽车尾气使沙尘包裹一层油气杂质成为电解质的存在,使凝华温度升高,“地面温度在0℃以上”也可生成霜.气象台站霜的观测:夜晨用手电筒晃动照射草坪、地面温度表、地温踏板时出现色彩斑澜的现象;草坪上见绿(黄)白相间、草叶上有白色松脆的附着物;地温踏板、百叶箱踏板或地面温度表上有白色松脆的覆盖物;视区矮平房的瓦片有大面积“湿斑”,“湿斑”上可见白色的附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