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利用微卫星标记分析三个圈养林麝群体遗传多样性及其在保护中的应用

利用微卫星标记分析三个圈养林麝群体遗传多样性及其在保护中的应用

扫码查看
本实验采用11个微卫星座位,对中国四川的米亚罗,金凤山,马尔康这三个林麝圈养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种群结构和遗传瓶颈进行了研究。在全部121个个体中共发现142个等位基因,其中每个位点有效等位基因个数从6.76到12.95不等。平均观察杂合度,期望杂合度和Nei's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552,0.899和0.894。群体内34.5%的近交系数导致显著的杂合子缺失,分子变异表明90.2%的遗传分化来自群体内部,9.8%的遗传分化来自群体间。根据Nei's遗传距离所得出的UPGMA树表明三个群体明显的分化为两支,也同时印证了三个群体的历史记录。瓶颈检测也说明了三个群体都经历了明显的瓶颈效应。群体的遗传信息对今后圈养群体保护措施的制定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为圈养麝构建清晰的家族谱系,为麝的亲子鉴定、麝野外个体的辨别及鉴定、以及对于麝野外的保护措施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管廷龙、曾博、岳碧松、邹方东

展开 >

四川省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成都,610064

林麝 种群结构 遗传多样性 微卫星标记法 资源保护

中国动物学会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第五届全国学术研讨会

2009-04-25

四川南充

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第五届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5-26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