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自然重配株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自然重配株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扫码查看
从具有新的流行病学特征的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发病鸡群中分离到两株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分别命名为QL和ZZ-11,对4周龄SPF鸡的致死率分别为94%和86%。为分析该毒株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对其全基因组序列进行了测定,两个病毒株基因组A节段长度为3260bp、B节段长度2827bp.病毒演化分析结果显示两个病毒基因组A节段的核苷酸序列与已发表的强毒株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6.8%~98.1%和96.9%~98.4%,处在IBDV超强毒株分支上;而B节段与已发表的弱毒株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89.7%~90.4%和90.0%~90.7%,位于弱毒株分支上。IBDV超强毒株和弱毒株序列特征氨基酸残基与基序分析表明,QL和ZZ-11两个病毒株的A节段VP2基因的氨基酸残基为222A、249Q、253Q、254G、256I、294I和299S,七肽基序为SWSASGS,均符合超强毒株的分子特征;而B节段777-782位核苷酸序列为GGTGCC,没有KpnI酶切位点,具有弱毒株的序列特点。以上分析结果表明,QL和ZZ-11为IBDV自然重配株,A节段源于超强毒株,而B节段源于弱毒株。

朱向东、王永山、欧阳伟、潘群兴、毕振威、李月华、范红结、王笑梅

展开 >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兽医研究所/农业部兽用生物制品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国家兽用生物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14

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江苏南京,210095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基因组结构 序列分析 分离鉴定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分会第八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5次学术研讨会

2013-10-21

徐州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分会第八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5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835-841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