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杂色山雀婚外配及发生机制的研究

杂色山雀婚外配及发生机制的研究

扫码查看
鸟类繁殖期的婚配关系分为单配制和多配制,而多配制又分为一雌多雄、一雄多雌和混交制.一般认为单配制是鸟类较普遍的一种婚配制度,据统计约92%的鸟类为单配制.社会性单配制鸟类中很多都存在婚外配现象,特别是小型雀形目鸟类.杂色山雀是一种社会性单配制的小型森林洞巢鸟类,很可能也具有婚外配现象,但至今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对杂色山雀亲缘关系的鉴定研究其婚外配比例,并探究"优秀基因"、 "遗传相容性"、"遗传多样性"三个假说在杂色山雀婚外配发生机制中的适用性.结果发现:(1)46.9%(15/32)的巢存在婚外配现象,14.1%(27/191)的后代为婚外子代;(2)对婚内子代与婚外子代间体征、免疫力和性比三种性状的比较发现不支持"优秀基因"假说:9个体征参数差异均不显著(Ps>0.05),H∶L(异嗜细胞:淋巴细胞)比值无显著差异(P=0.935),子代性比不偏雄(P=0.689);(3)对婚内巢中的婚内子代和混合巢中婚内子代的杂合度(P=0.118)和混合巢中婚外子代与婚内子代的杂合度(P=0.206)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不支持"遗传相容性"假说;(4)对婚外配巢与无婚外配巢的整体遗传多样性比较亦无显著性差异(P=o.055),不支持"遗传多样性"假说.综上,认为杂色山雀是社会性单配制鸟类,具有较高的婚外配,但其发生机制不符合三个遗传相关的假说,与行为有关的各种直接收益可能在杂色山雀的婚配外发生中起到决定性作用,该问题亟待进一步研究.

马锐强、张雷、李东来、常鹏、尹黎献、万冬梅

展开 >

辽宁大学生命科学院 辽宁省动物资源与疫病防治重点实验室,辽宁 沈阳 110036

杂色山雀 婚外配 亲缘关系 行为理论

中国动物学会

第十二届全国鸟类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届海峡两岸鸟类学术研讨会

2013-11-07

杭州

第十二届全国鸟类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届海峡两岸鸟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7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