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NO在多杀性巴氏杆菌致鸭肝坏死中的作用

NO在多杀性巴氏杆菌致鸭肝坏死中的作用

扫码查看
本试验用临床分离的一株鸭源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鉴定荚膜分型为A型,并建立了鸭感染多杀性巴氏杆菌动物模型.探讨P.m导致肝损伤的动态变化及其与一氧化氮合酶(NOS)活力及NO含量动态变化的关系.30羽18日龄中鸭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脚蹼注射500CFU的多杀性巴氏杆菌,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感染后动态观察肝组织病变;检测诱导型NOS(iNOS)转录水平;免疫组化检测iNOS的表达量;同时测定肝组织内N0的含量、TNOS和iNOS的活力.结果显示,细菌感染后,雏鸭的肝功能和结构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12h之前以水泡变性和脂肪变性为主,随后24h,38h肝细胞大量坏死,胆汁淤积.iNOSmRNA转录水平在24h之后均高于对照组,其中以38h最为显著.在正常肝细胞中可见iNOS的表达,但是随着病程的发展iNOS的表达量有所增加,枯否氏细胞和窦状内皮细胞内均可见阳性信号,尤其在48h可见坏死灶内阳性信号明显增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NO含量在38h差异显著(P<0.05),48h差异极显著(P<0.01).P.m感染后24h和38h,试验组肝组织TNOS和iNOS的活力均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P.m感染鸭肝损伤的程度与iNOS的表达量及NO的含量变化呈一致性,提示NO在巴氏杆菌在导致雏鸭肝脏坏死中起重要作用.

王凯、刘鑫宇、罗杰、谷长勤、胡薛英、邵华斌、程国富

展开 >

华中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湖北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湖北 武汉,430063

肝坏死 多杀性巴氏杆菌 一氧化氮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生理专业委员会

宁夏医科大学

宁夏大学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二十次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生理专业委员会第十九次学术研讨会

2014-07-01

银川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二十次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生理专业委员会第十九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446-454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