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五代以降,儒佛道三教文化融合(融通)已然成为传统思想学术发展之大势,然究其精神实质,与之前的融合、交涉不相一致的是,心性成为三家共同的哲学追求和文化融合(融通)之基.这无论从时间节点还是从理论逻辑发展而言,都与中国传统哲学从本体论推进到心性论是一致的,尽管它们彼此对心性的理解和诠释并不一致.宋以后理学家们一再追溯自身的心性传统,然于其中,贡献最力的当属善于"治心"的佛教哲学;对于道教而言,其开放性的理论建构特色,使得在心性哲学的实现路径上,更多是吸收和改造佛禅的心性之学和儒家的心性理论.本文权以道教南宗祖师张伯端和实际创始人白玉蟾为中心,依据第一手文献和既有研究成果,尝试还原和"描述"道教南宗文化交融的建构努力;在此基础上,深入阐发其文化交融的内涵、精神及现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