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2000-2010年中国退牧还草工程区生态系统变化情况

2000-2010年中国退牧还草工程区生态系统变化情况

扫码查看
本文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以空间信息技术为支撑,基于遥感数据、气象数据和地面观测数据,通过多源数据融合、生态模型模拟和尺度转换手段,分析中国退牧还草综合治理工程区2000-2010年生态系统宏观格局、质量和服务功能的时空分布格局及变化趋势,为退牧还草工程的生态成效评估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①2000-2010年,草地生态系统是研究区的主要生态系统,且面积占比在54%以上,草地总面积保持平稳,生态系统结构稳定,局部地区存在草地与农田、湿地和荒漠间的相互转化;②研究区草地退化趋势已得到初步遏制,植被覆盖度略有增长,叶面积指数略呈波动式增加,生态系统总体质量有所提高,生态环境向良性演变;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有所增强,土壤侵蚀总量减少13.75%,水土保持服务功能保有率提高12.31%;单位面积土壤风蚀量下降,单位面积防风固沙服务功能量有所提升,防风固沙服务功能保有率提高;水源涵养服务总量提高0.54%,水源涵养保有率基本持衡.④研究区生态状况具有空间差异性,总体转好,局部变差,内蒙古东部退化草原治理区和青藏高原江河源退化草原治理区较好,新疆退化草原治理区和蒙甘宁西部退化草原治理区较差.退牧还草工程的实施扭转了以往草地持续恶化的状况,但生态状况仍未达到理想状态,还需持续努力.

ZHANG Haiyan、张海燕、FAN Jiangwen、樊江文、SHAO Quanqin、邵全琴

展开 >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Key Laboratory of Land Surface Pattern and Simulation,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AS,Beijing 100101, China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地表层格局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

展开 >

退牧还草工程 生态系统 服务功能 时空分布

中国草学会

中国草学会草地资源与生态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全国草业科学研究生论坛

2015-11-11

重庆

中国草学会草地资源与生态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全国草业科学研究生论坛论文集

24-37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