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作为农村最基本的经济组织和生产决策单元,在推进农村绿色治理、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的新形势下,研究农户土地利用生态行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已有研究,在定义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基础上,进一步定义农户土地利用生态行为,将其细分为农户水土保持行为、保护性耕作行为和农业投入行为,并分别就不同行为的现状、特点和影响因素进行文献综述.结合北京市统计数据和门头沟区的入户调查数据,进一步分析山区农户土地利用生态行为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北京市近20年来农作物播种面积、单位面积农药投入量下降趋势明显,单位面积化肥投入量有所增加,年造林面积随各年政策不同呈波动变化.在北京山区,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户占大多数,1/3农户参与到生态林建设中,单位面积化肥、农药投入量相对于绿色发展还比较高;对于土地经营意愿,70%农户愿意种植经济作物;对于土地利用预期,60%农户愿意外出务工和发展特色旅游.根据已有研究结果和实际获取数据,初步筛选农户户主性别、年龄、教育水平、家庭劳动力数量、兼业程度、对山区土地质量认知和对山区生态质量认知7个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农户兼业水平和农户对生态质量的认知对农户生态行为影响显著.农户兼业水平越高,进行生态林建设的积极性相对较高;农户认为当前生态环境越差,越愿意建设生态林.总体来说,农户对农村绿色治理政策响应程度较差,进行生态治理的积极性不高.应重视规范农户土地利用生态行为,正确认识农户进行生态建设机会成本的差异,有效鼓励农户参与农村绿色治理,促进农村绿色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产品市场不断开放,产业结构逐渐升级,农户的土地利用目标不再局限于满足自身生存需求,而是更多地追求经济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