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轧的发明是金属塑性加工工艺最重要的进步.连轧技术发明以来,发生了两次革命性进步.第一次连轧技术革命发生在西方工业发达国家,首先是计算机在连轧机上应用,其实现的理论基础是英国人开创的以秒流量相等为基本方程的影响系数仿真计算,弄清了控制量(辊缝和速度)与轧件厚度、张力、压力、力矩和功率的定量关系;其次是美国人的以张力微分方程和厚度延时方程为动态的过程方程的定量分析.之后日本人进一步发展了英、美的技术,使连轧技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目前国内外应用的还是日本、德国为代表的连轧技术.第一次连轧技术革命是在轧制工艺传统理论基础上,加上计算机和控制理论发展的应用,而没有轧制过程的动态解析理论(国外由计算机仿真实验方法可代替轧制过程动态理论).第二次连轧技术革命是在我国发生的,其理论基础为连轧张力公式、动态设定型变刚度厚控方法(DAGC)、解析板形刚度理论和Φ函数及dΦ/dh.这些动态理论创建的应用花了近60年的时间.特点是建立轧制过程的广义空间(辊缝、轧辊速度)基础上,由数学分析方法建立起来的新型轧制理论.它已在生产上取得明显效果,可以在装备落后的连轧机上使轧件尺寸达到从国外引进的轧机的水平,在从德、日引进的热连轧机上使产品精度大幅度提高.第二次技术革命的特点是在简化装备的条件下,大幅度提高产品质量.最终将其推广应用会改变目前轧制装备极端复杂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