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比较山豆根二氯甲烷部位、醇沉部位对小鼠的急性毒性,为山豆根的临床安全使用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供试品由课题组前期制备所得,山豆根二氯甲烷部位得率为0.8%(批号20160405),其总生物碱含量为87.4%;山豆根醇沉部位得率为7.9%(批号20170120),其总多糖含量为45.67%. 山豆根二氯甲烷部位急性毒性实验,采用Bliss法计算其半数致死量(LD50 )。取90只KM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给药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给药组分为7个剂量组,以给药容积20m1/kg,按照等比级数(1:0.8)设置剂量,分别为1.2岁kg,0.96g/kg,0.77g/kg,0.61g/kg,0.49g/kg,0.39g1kg,0.31g/kg;空白对照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小鼠适应性饲养3天,禁食不禁水12h后进行一次性灌胃,密切观察并记录各组动物的一般生理状况、进食、行为活动、排泄等,记录死亡情况,连续观察14天。死亡动物即时解剖,肉眼观察主要脏器有无病变。 由于山豆根醇沉部位毒性较小,所以测定其最大耐受量(MTD)。课题组前期预实验结果表明,山豆根醇沉部位给药小鼠无死亡,也未出现明显中毒现象,半数致死量(LD50)不能测出,故测定其最大耐受量法。取20只KM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与给药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将山豆根醇沉部位按照最大浓度配制成0.4g/ml混悬液,以最大给药容积40m1/kg,剂量为16g/kg;空白对照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小鼠适应性饲养3天,禁食不禁水12h后进行一次性灌胃,连续观察14天,记录小鼠活动状态,并确定其最大耐受量。 结果:灌胃给药1h后1.2g/kg,0.96g1kg,0.77g/kg剂量组小鼠初期现活动量增加,随时间增加则变为双目闭合,呼吸急促,心率增快,震颤,阵发性痉挛,抽搐及死亡。对死亡的动物及时解剖,肉眼未观察到脏器有明显异常。根据死亡率计算LD50为0.76g/kg(相当于96.96g生药/kg),其95%可信区间为0.644-0.921g/kg(相当于80.49-115.06g生药/kg)。 以最大给药浓度、最大给药剂量灌胃给药后小鼠出现自主活动减少、静卧不动、闭目、反应迟钝等反应,连续观察14天,小鼠无死亡情况。所得最大耐受量大于16g/(kg·d )(相当于202.5g生药/(kg·d)。 结论:本实验对山豆根二氯甲烷部位和醇沉部位进行小鼠急性毒性实验研究,结果显示:二氯甲烷部位的LD50为0.76g/kg(相当于96.96g生药吨),其95%可信区间为0.644-0.921g/kg(相当于80.49-115.06g生药/kg );山豆根醇沉部位的最大耐受量大于16g/(kg·d)(相当于202.5g生药/(kg·d)。山豆根二氯甲烷部位毒性大于醇沉部位,醇沉部位毒性较低,安全性较大,二氯甲烷部位存在一定毒性。醇沉部位,醇沉部位毒性较低,安全性较大,二氯甲烷部位存在一定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