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吉林省敦化市东沟村典型草本泥炭剖面(0-50cm),通过室内模拟草本泥炭的分解过程,分析不同水热组合及土壤酶活性对泥炭分解过程中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组分变化的关系,揭示草本泥炭分解的环境-生物机制.结果表明,泥炭分解受水热条件影响较大,好氧层(0-30cm)在水面之上,有机碳含量一直下降;过渡层(30-40cm)水位波动,有机碳含量变化规律不明显;厌氧层(40-50cm)长期被水淹没,有机碳含量变化幅度小.同时也发现,夏季气温升高,好氧层有机碳含量下降,说明升温促进了泥炭的分解.从有机组分来看,在泥炭分解过程中,好氧层难水解物和不水解物转变为易水解物,苯萃取物含量先增加后减少;过渡层易水解物基本不变,难水解物和不被水解物减少,苯萃取物含量增加,泥炭分解速率比好氧层慢;厌氧层内除了易水解物基本不变,剩下的有机组分都减少,但泥炭分解更慢.水位下降促进了过氧化物酶和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进而造成泥炭分解,但多酚氧化酶受其影响较小.温度升高提高了多酚氧化酶、β-葡萄糖苷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酶活性的增强加剧了泥炭的分解过程.本研究对于退化泥炭地的鉴别和恢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