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上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东亚和中亚地区极端气候事件频发,严重影响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众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2015年签署的“巴黎协定”设定了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的升高幅度控制在2℃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之内而努力的目标.因此,在此温升背景下对东亚和中亚地区的极端气候变化进行详细预估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利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基于新一代地球系统模式(CESM)发布的1.5℃和2℃特别试验及该模式模拟的RCP4.5和RCP8.5情景对东亚和中亚地区典型极端气候指数进行了分析.从表征温度的极端气候指数来看,在东亚和中亚的干旱半干旱区,霜日指数(FD)和冰日指数(ID)显著下降,相较于1.5℃,2℃的增温将会使得这两个表征冷日变化的指数减少5d/yr.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1.5℃目标下,夏日指数(SU)和暖夜指数(TR)在湿润区有多达20d/yr的上升,并且0.5℃增幅会导致10d/yr的额外上升.气温日较差(DTR)在湿润区与气候变暖背景呈现明显的正相关,而在干旱半干旱区则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从降水的角度来讲,大部分区域的极端降水指数在增暖背景下呈现增加趋势,高值区位于中国中东部地区和喜马拉雅山脉.几乎所有区域的1日最大降水量(Rx1day)和5日最大连续降水量(Rx5day)的发生概率和潜在风险都有明显增加.湿润区的95%最大降水量(R95p)在发生日数、占总降水量百分比和增加面积占比等指标上均有显著上升,而干旱半干旱区则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明确在1.5℃和2℃温升背景下东亚和中亚各子区域的极端气候变化,有助于有针对性地进行风险防控,降低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