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聚合物驱技术理论探索与实践

新聚合物驱技术理论探索与实践

扫码查看
经典聚合物驱技术的理论基础是提高驱替相的黏度,从而改善不利的水驱油流度比,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这一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取得很大成功,但在实践中发现其驱油机理有缺陷,由于它是连续相黏性流体,它无法区别高低渗或大小孔隙而调整驱动方向,某种意义上与水驱一样是种盲驱,甚至会伤害低渗小孔隙、加剧高低渗之间的后继水驱不均;在矿场实践中体现为产液剖面的的反转和注入、产出液能力的降低.针对这一问题,建立孔隙单元模型,经微观水驱油过程分析得出"如果能实现动态调整高低渗或大小孔隙之间的渗透差异来改善流度比可能要比通过提高驱替相的黏度这一方式效率高"的理论推断.为此研制了一种新型颗粒型聚合物,粒径在30nm~112μm分布,在使用时为水分散液;制作储层孔隙尺度机理模型,模拟对比了经典聚合物驱、聚合物凝胶驱和颗粒型聚合物驱的过程,证明了前述理论推断.即作为低粘水分散相驱替流体中的聚合物颗粒优先进入大孔隙,暂堵或抑制其中的流动,同时注入水转向进入小孔隙,将其中的剩余油活塞式推出;也就是说,这一过程动态降低了大孔隙中水相的流动能力,提高了小孔隙中剩余油的流动能力,即更高效地改善了流度比.采用孔隙网络模型定量化模拟对比了连续相和分散相聚合物驱的效率,实验表明分散相聚合物驱更容易启动小孔隙中的剩余油,整体波及效率较连续相聚合物驱方法提高了9.8%.在8个条件各异的油藏(油藏温度24~126℃、地下原油黏度1.36~156mPa·s、矿化度4212~200000mg/L、含水81.4%~97.5%、采出程度9.55%~64.4%)的应用都获得了显著的增油降水效果.

吴行才、韩大匡、孙哲、叶银珠

展开 >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中国石油集团油田化学重点实验室

中海油研究总院

油田开发 聚合物驱 驱替流体 驱油效率

中国石油学会

第八届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技术年会

2019-06-25

青岛

第八届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技术年会论文集

395-405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