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带状采伐对苏南材用毛竹林恢复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带状采伐对苏南材用毛竹林恢复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扫码查看
目的:为克服传统竹林采伐弊端、实现竹林可持续经营,利用竹林克隆整合特性,提出材用毛竹林带状采伐模式,以期为提高材用毛竹林抚育质量,实现竹林经营集约化、机械化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2017-2019年2月对江苏宜兴市国有林场材用毛竹林进行条带状采伐,采伐宽度设置为3m、6m、9m、12m、15m,长度为20m;4月对采伐后样带内出笋、退笋进行调查,并采集土壤样品;8月对新竹每木检尺,调查根系生物量和林下灌草。 结果:材用毛竹林带状采伐后,样地出笋、退笋数量显著高于对照样地,并随着采伐宽度的增大而增大。15m采伐宽度的条带出笋数最多,达4490个/hm2,是3m采伐带的1。76倍;3m采伐样带退笋数最小,为334个/hm2,6-12m采伐样地退笋数量约为950个/hm2;带状采伐后成竹数量差异不显著,约为2100株/hm2;带状采伐后的毛竹林成竹率、退笋率差异极显著,3m采伐样地成竹率最高为82。4%,其他样带退笋率约为35。6%;不同采伐宽度下毛竹新竹枝下高、胸径均低于对照样地,胸径随着采伐宽度的增加而减小,12m、15m样地胸径为7。8cm,较对照样地平均胸径减小了近2cm;3-12m样带之间枝下高约为5m;带状采伐后各样带根系生长减缓,生物量均小于对照样地,表现出随着采伐宽度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带状采伐后毛竹林下灌草生物量差异极显著,随采伐宽度的增加而增加,15m样带灌草生物量最大为117。50g/m2,是对照样地灌草生物量的2。5倍;不同宽度采伐条带内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差异极显著,6-15m采伐样带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含量随伐带宽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全钾及速效钾无显著差异;带状采伐后毛竹林下灌草生长量与毛竹出笋数、退笋数、成竹数呈显著正相关性,与新竹胸径及枝下高呈极显著负相关性。毛竹的数量及采伐后林下灌草的生长量与土壤中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中全钾、速效钾呈显著负相关。毛竹根系生长量与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呈显著正相关,与新竹胸径及枝下高呈负相关性。 结论:带状采伐模式刺激毛竹林大量出笋,但成竹数量差异不显著;带状采伐后毛竹更倾向于地下鞭根系统的发育,在恢复过程中鞭根发育优先级高于地面成竹;带状采伐后林下灌草生物量随采伐宽度带的增大而增多,并与新竹形成竞争,造成土壤养分供应差异,灌草的竞争力大于新生毛竹,致使伐后新竹胸径减小,枝下高降低,毛竹质量下降;苏南地区材用毛竹带状采伐条带宽度以6-9m带宽度最合适。

Wang Shumei、王树梅、Guan Fengying、官凤英、Fan Shaohui、范少辉、Xiao Xiao、肖箫、Wang Jinhai、王金海、Wang Bo、王波

展开 >

国际竹藤中心 竹藤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02

江苏省宜兴市林场 宜兴214200

毛竹林 带状采伐 生物量 出笋量 土壤养分

中国林学会

第十五届中国竹业学术大会

2019-11-01

福州

第十五届中国竹业学术大会论文集

364-372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