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条(Vitex negundoL.var.heterophylla)是马鞭草科牡荆属落叶灌木,是华北地区重要的水土保持树种之一,也是具有多种用途的山区绿化树种之一.但是在水土保持工程中,荆条并没有得到大范围的推广应用,原因在于荆条的自然萌芽率比较低,现有分布几乎全部为自然界野生,人们对其生物生态学特性欠缺必要地了解. 针对以上情况,本文在北京密云县首钢矿区开展了一系列荆条生物生态学特性的试验、调查研究,旨在提出在实际生产中切实可行的种子催芽方法、荆条的生长发育特征及群落特性,为荆条的广泛利用及人工育苗提供理论与技术参考.文章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及结果如下: 1.通过荆条种子室内发芽试验,得出应用方便、操作简单、易于大范围推广的实用催芽方法.试验结果表明:荆条种子具有较深度休眠特性,果包对种子发芽起着严重阻碍作用,而200ppm的赤霉素溶液对提高种子发芽效果明显,平均发芽率为69.3%,比自然萌芽率提高了55.7%: 2.在试验地通过对一年生播种苗、移栽苗及多年生苗的调查研究,得出荆条的生长发育特性.调查发现:一年生苗6~10月为其生长发育周期,在试验地立地条件下,一年生播种苗平均苗高34.4cm,主根长度大于80cm,移栽苗高40.2cm,主根长度大于90cm;多年生苗5~11月为其生长周期,在土壤条件好的地区,根系长度几乎与株高相等;在试验区困难立地条件下,根系长度远大于株高; 3.用土壤水分测定仪对一年盆栽苗结果期的抗旱能力进行了测定,测定结果为:荆条盆栽一年生苗结果期凋萎系数为7.4%,远低于臭椿、沙棘等其它水土保持抗旱植物. 4.野外调查结果发现,首钢矿区荆条灌丛植物种类较少,荆条在群落中占有绝对优势,其重要值为32.49%,伴生树种主要有胡枝子、酸枣、臭椿和山榆.荆条灌丛群落呈明显的垂直结构,灌木层和草本层为主要层片;荆条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呈密集均匀型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