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学术搜索
登录
注册
中文
EN
首页
|
中国西南地区深部脱气(地质)作用与碳循环研究
中国西南地区深部脱气(地质)作用与碳循环研究
引用
扫码查看
点击上方二维码区域,可以放大扫码查看
原文链接
NETL
中文摘要:
深大断裂的CO<,2>释放作用研究是一项非常重要和有意义的工作,它对于确定地球的含碳量,弄清岩溶动力系统、碳的全球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大气中CO<,2>含量增加的原因以及近年来多种并发性灾害的成因都是不可缺少的方面。不仅如此,它也是弄清地幔深部特性和地质过程的重要手段。 本文系统地采集了中国西南地区各地温泉水的水化学样品、气体样品及泉华样品、岩石样品,对各类样品进行了有目的的分析。同时对某些项目进行了野外及实验室双重检测。通过对中国西南地区典型温泉的地质背景、环境条件、水化学及碳、氦稳定同位素的分析,探讨了中国西南地区深大断裂出露温泉CO<,2>释放的一般规律,并进行了初步的释放量计算。 根据中国西南地区典型温泉水化学分析结果,结合温泉附近断裂性质及大地构造和小构造特征,对温泉形成条件及泉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作出了分析: 西藏自治区温泉泉水属中偏碱性,与世界上大多数地热区热水的pH值总貌相似。而在滇西腾冲地块出露的温泉中则存在pH<4的酸性或强酸泉水。 通过多种地球化学指标,比如:硼、铯、锂、氟、矿化度等的分析来说明中国西南地区温泉的出露与大地构造关系紧密,并且在青藏高原腹地存在深部地壳的部分熔融体,而在滇西则存在第四纪火山岩浆房。川西北则主要是多条深大断裂带结合汇合处且有强烈的变质作用决定了CO<,2>释放。 野外实测西南地区各类温泉温度反应地热温度变化范围广,其温度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构造活动带的强弱,并与深大断裂相联系、相适应。 对于温泉水的补给来源:虽然西南地区各温泉水补给主要是大气降水,同时也不排除存在少量的岩浆岩、变质岩的成岩作用水,及火山岩冷却分异的同生作用水。 滇西腾冲火山区所在的腾冲地块位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构造活动及地热流活动强烈,存在大量释放CO<,2>。热海地热区热泉补给水源的多样化,导致热海地热区的水化学特点差异较大。有来自岩浆的分异脱水,同时在该区又存在有大量外源水补给混入的温泉。氦同位素比值极高,几乎存在纯地幔来源。而西藏冈底斯及喜马拉雅带并没有发现第四纪火山,整个藏中至藏南存在异常强烈的水热系统与地壳深部的局部岩浆熔融有关,并从氦同位素分析得到证明,仅有极少量的深源物质混入。 川西高原的康定、泸定等地构造位置特殊,是被地质学家称为“中国地质百慕大”的区域。此地亦无第四纪火山的存在,但因为鲜水河断裂带(XSH)与龙门山断裂带(LMS)在此交汇,且属于切穿岩石圈断层,所以碳、氦同位素都显示有深源物质的加入。温泉水化学也存在异常区域,比如硼。 中国西南地区CO<,2>脱气点除会释放大量的CO<,2>气体以外,还会释放比如N<,2>、CH<,4>、He等气体,释放出来的He同位素随所形成的构造部位不同而有不均匀的分布,且与不同的大地构造成因关系密切。自西向东由藏西到藏南至滇西到滇中,R/Ra值呈现由低到高再降低的平面分布规律。氦同位素在空间的分布规律也反映了深源CO<,2>释放强度的差异。 讨论了关于青藏高原腹地地热系统的热源问题“热机效应”,认为是壳内部分熔融层提供热源,并为地下热水加入了大量的热液化学元素。而对于其它区域,比如滇西腾冲地块则由已经存在第四纪火山的浅层岩浆房提供热源。川西则是由变质作用及构造动力摩擦生热提供能量。 最后在把握深大断裂出露温泉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深源CO<,2>释放的规律的基础上,运用化学反应速率理论,构建了温泉水热深源CO<,2>释放模型,并分别计算了已经实地考察的数十个典型温泉的CO<,2>释放量。利用这些典型温泉以点推广到面,构建了温泉深源CO<,2>释放强度评价指标体系,对典型温泉作出了释放强度评价。结合大地构造特征——新生代构造单元的划分及中国西南地区主要深大断裂分布,初步估算出中国西南地区CO<,2>释放量约为15.5万吨/年。 在水化学及同位素分析数据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西南地区CO<,2>释放的三个概念模型。
收起全部
展开查看外文信息
作者:
沈立成
展开 >
关键词:
温泉
CO2释放点
水化学指标
He同位素
碳同位素
碳循环
大地构造
中国西南地区
授予学位:
博士
学科专业:
自然地理学
导师:
袁道先
学位年度:
2007
学位授予单位:
西南大学
语种:
中文
中图分类号:
P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