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学术搜索
登录
注册
中文
EN
首页
|
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设计研究——以济南市小清河滨水绿地景观设计研究为例
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设计研究——以济南市小清河滨水绿地景观设计研究为例
引用
扫码查看
点击上方二维码区域,可以放大扫码查看
原文链接
NETL
中文摘要:
滨水景观已成为城市滨水设计是否成功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城市滨水景观环境的好坏与城市的魅力息息相关。 本文以河流景观设计的原则为指导,从滨河绿地设计入手,在对所研究的对象-济南市小清河进行系统的考察并就小清河现存的基本问题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对滨河景观特色如何体现,生态如何发挥以及文化如何挖掘等方面系统分析了影响小清河滨河景观的视觉因素、生态因素以及文化因素,提出在滨水绿地景观设计中应充分尊重“地域历史文化”与“自然生态足迹”。以生态设计为原则,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湿地公园生态净水、植物浮床水面净化水体等技术和手段使环境生态得以持续发展;以文化为指导,把当地的文化内涵、风土人情和传统的滨水活动结合起来,继承和发扬地域文化特色,创造出独特的城市开放空间,打造出景色怡人的景观河流、生态河流和文化河流。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原则,提出了应用一个完整细胞结构的模式把这些要素贯穿应用于滨水绿化设计之中,就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设计中划分为五个景观功能区、两条绿色通道、三个景观滞洪湖(湿地公园)以及九个景观节点,创造出“一河、两带、三湖、九点”的景观结构;在整个滨水景观设计中,形象地运用了细胞结构以及细胞模型学说理论加以对应分析研究,使整个滨河景观成为一个类似细胞的生命体。 本文的创新点是运用细胞模型学说的原理将滨河绿地景观设计中的景观视觉、环境生态以及文化要素相结合:把“细胞”思想和“设计”理念相结合。作为生命的基本单位一细胞,其本身就蕴含了生命信息的全部;把它与设计相结合,使人类的环境亦成为一个“生命体”;生态、文化和景观相互交融,协调共生,融合于一个“细胞”中。 对于一个现代的滨河景观空间,一个完整的“细胞”就是一个有生命力设计。
收起全部
展开查看外文信息
作者:
刘艳红
展开 >
关键词:
滨水区
绿地景观设计
景观视觉要素
生态要素
文化要素
细胞结构模型
授予学位:
硕士
学科专业:
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
导师:
张显
学位年度:
2007
学位授予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语种:
中文
中图分类号:
T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