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椴(Tilia amurensis)是椴树科(Tiliaeeae)椴树属(Tilia)的高大落叶乔木,用途广泛,经济价值高,为国家Ⅱ级保护植物。近些年,由于紫椴种群数量、质量有逐年下降与衰退的趋势,对其研究也在增加。主要是在育种造林、生态学、木材学等方面进行研究,而在形态解剖结构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 本文在3个植被区域9个地点设立6个纬度(8个采样点)和6个海拔取样,宏观上对紫椴当年生枝条长、芽长、芽宽、叶片长、叶片宽、叶柄长、花序的苞片长、苞片宽、苞片与花梗的愈合长度、总花梗长、花序长、有花数目、果长、果宽、种子长和种子宽16项指标,微观上对一、二年生枝条的表皮厚度、皮层厚度、木质部和韧皮部宽度、导管周长、晚早材比、二年生枝条的周皮厚度、木射线的长度和宽度以及叶片上、下表皮厚度和栅栏海绵组织比例18项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主要研究以下几点内容:紫椴的形态解剖结构是否随纬度、海拔的升高而存在差异;其变化规律如何;与纬度和海拔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不同种群紫椴的聚类情况。 结果表明:在宏观形态特征上,从整体的角度看紫椴各器官形态特征随着纬度、海拔的升高多存在显著差异。除有花数目与纬度不相关,紫椴各器官形态特征与纬度呈现显著相关。其中枝条长、叶片长、果长、果宽、种子长和种子宽与纬度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其它各项形态特征与纬度均为显著负相关;叶片宽、有花数目与海拔不相关,其它各项与海拔均呈现显著相关,其中叶片长、果长、果宽、种子长和种子宽与海拔呈显著正相关,其它各项与海拔均为显著负相关。紫椴各种群枝叶、苞片和花序的形态特征没有按纬度距离和海拔距离而聚类,因此紫椴这几项形态特征的变化在纬度梯度和海拔梯度上是不连续的;果和种子形态特征完全按纬度距离和海拔距离而聚类,在纬度梯度和海拔梯度上是连续的。 在微观解剖结构上,从整体的角度看紫椴枝叶解剖结构随着纬度、海拔的升高多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二年生枝条的表皮厚度、皮层厚度,叶片栅海比与纬度不相关,一年生枝条的表皮厚度、二年生枝条的导管周长与纬度之间具有正相关性,其它各项解剖结构与纬度呈现显著相关性,其中只有木射线宽与纬度显著正相关,其它各项解剖结构均与纬度呈现显著负相关;一年生枝条晚早材比和二年生枝条表皮厚度与海拔不相关,叶片的栅海比值与海拔正相关,一年生枝条表皮厚度与海拔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一年生枝条导管周长、二年生枝条晚早材比值和木射线宽与海拔之间具有负相关性,其它各项解剖结构与海拔之间呈现显著负相关。紫椴枝叶解剖结构基本按纬度距离而聚类,在纬度梯度上是连续的;但没有按海拔距离而聚类,在海拔梯度上是不连续的。 另外从纬度看,紫椴在中心分布区生长状况要好于边缘区,从海拔看,700~900m之间应为最适宜紫椴生长的海拔高度。 本研究不仅阐明了生态环境的变化对紫椴形态解剖结构的影响,以及紫椴对环境的适应,同时对营林优良树种的选择、良种定向选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植物的分类及遗传相关性分析提供参考:对于天然紫椴林的保护、经营管理、种群恢复都具有重要意义:并为人工林的抚育、管理和保护策略的提出提供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