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华北亚高山植被带植物区系地理研究

华北亚高山植被带植物区系地理研究

扫码查看
高山带及亚高山带植物区系是植物区系地理学研究中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华北山地散布和保存着小片的高山、亚高山以及局部山顶草甸植被,系统地对之开展植物区系组成、地理成分的研究,对于探讨区域区系的形成和演化、阐明物种与山地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了解山地景观异质性的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也为合理利用、保护这类特殊的植被提供科学参考。 基于野外调查、标本采集和鉴定以及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本文对华北亚高山植被带研究区七个山地的植物区系组成、地理成分以及形成等方面进行了细致和深入的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1.研究区共发现22种省级新记录植物。其中2种北京植物新记录,2种北京及河北植物新记录,3种河北植物新记录,15种山西植物新记录。 2.植物种类相对较为丰富,无特有科,特有属仅1属。在所研究的7个山地中,共包括维管植物59科、237属、519种(含种下分类等级)。其中蕨类植物8科11属21种,裸子植物2科5属7种,被子植物49科221属491种。特有现象局限于种的水平,无中国特有科,中国特有属仅孔唇兰属1属。研究区内有多种植物资源,其中常用药用植物约26种,观赏花卉24种,香料植物3种,野果种质资源1种;此外,还有国家级保护植物16种,局部特有种27种,以及众多模式标本产地的植物。 3.种的生活型以地面芽植物为主。地面芽植物共有338种,占本研究区总种数的65.13%,且以原地面芽植物为主,主要为多年生草本和禾草类植物;半莲座状地面芽植物与莲座状地面芽植物也有相当种类,占本研究区总种数的15.8%。其次一年生草本植物也有较高比例,占本区总种数的8.29%,表明本区已经受到人类的干扰。本区地下芽植物和高位芽植物相对于高山带植物来说,所占比例偏高,而地上芽植物所占比例偏低。 4.区系具有明显的温带性质。就科而言,本区的59科可分为世界分布、热带分布、温带分布、间断分布和异常分布5个类型。其中世界分布科共37科,占整个研究区科总数的62.71%,并且大多为主产北温带的世界分布科;其次是温带分布科(12科),占整个研究区总科数的20.34%;这些均从科级水平上反映出区系的温带性质。就属而言,237属中温带分布有175属,占非世界属总属数的87.50%。其中北温带分布及其变型属有121属,居该区13个分布区类型的首位,并占该地区非世界属总数的60.50%,表明北温带分布类型在确定本地区植物区系性质方面起着极为核心的作用,同时也进一步表明本区系的温带性质。 5.种的地理分布以中国特有分布、温带亚洲分布和东亚分布为主。在种的地理分布格局上,非中国特有种以温带亚洲分布和东亚分布成分为主,分别占本研究区非世界种总数的26.16%和19.38%;中国特有种为153种,占本研究区非世界种总数的29.65%。对特有种的分析表明,华北亚高山带中国特有种的来源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为华北山地本身所固有;另一方面为我国其他地区的渗透和侵入。其中后者又主要来自横断山区和青藏高原,可能的分布或扩散主要途径有:西南→西北/秦岭/华中→华北;西北→华北;东北→华北;蒙古高原→华北。 6.华北山地区系的地理成分复杂多样,是多种区系成分的汇集地或过渡带。华北山地的西南侧经华山连接秦岭,并通过秦岭与横断山区建立联系;西北侧通过贺兰山、祁连山等沟通了与地中海区及中亚区的联系:北部直接与蒙古高原相连;东北一隅通过长白山与朝鲜、西伯利亚乃至北极地区都建立起广泛联系。本区随之成为上述各地区系成分的相互渗透和汇集地。 7.研究区内各山地的植物区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地域性差异。对雾灵山、东灵山、小五台山、五台山、芦芽山、关帝山、中条山等7个山地草甸带植物区系的比较研究表明,该7个山地的植物区系均以温带性质为主,然而中条山所含的热带--亚热带成分相对更多,小五台山、五台山、芦芽山的温带成分更强(其中北温带成分比例最高的为芦芽山)。科、属、种的相似性系数比较表明,小五台山和五台山的相似程度最高,其次是芦芽山和关帝山,中条山与其他山地的关系略为疏远。G-F指数研究表明,7个山地的值均超过0.79,反映出这些山地的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山地面积与海拔高差等可能对该指数有重要影响。华北山地各山脉在其内部植物相互传播之间起到走廊作用,从而将整个区域联系为相对统一的整体。但由于各山地所处地理位置以及所毗邻山地的不同,7个山地的区系之间仍表现出或多或少的内部差异。 8.本区植物区系以年轻成分为主,兼有一些古老成分。其中本区系中出现的单种属、寡种属均为起源较晚的类群。如本区特有种所占比例较高,中国特有分布共153种,居8个种分布型之首,占本研究区非世界种总数的29.65%。其中又以华北特有分布型(种或变种)最多(47种),且都是产生较晚、系统发育较年轻的类型。此外,本区系中还包含一些较为古老的植物类群,如卷柏科在早白垩纪以前就已经出现在华北;松科的冷杉属、云杉属、松属等在第三纪甚至晚白垩纪时就已经出现在华北;被子植物中的古老类群如离生心皮类的毛莨科、柔荑花序类的桦木科在第三纪早期也已经出现;此外还有晚第三纪时期就有记录的藜科等;充分反映出华北亚高山带植物区系兼有一些较为古老的成分。 9.植物区系对华北亚高山带植被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莎草科、禾本科、蔷薇科、菊科、蓼科、豆科是华北亚高山带植被区系组成中的优势特征科;其他常见科还有虎耳草科、忍冬科、玄参科、毛茛科、龙胆科、景天科等。莎草科的嵩草属和苔草属、菊科的风毛菊属、蓼科的蓼属、蔷薇科的委陵菜属、豆科的锦鸡儿属以及禾本科的早熟禾属和羊茅属等,均为优势特征属。鬼箭锦鸡儿、金露梅、银露梅、密齿柳等,可作为亚高山灌丛的典型代表种。有61种植物可作为亚高山草甸植被的典型代表种,其中最重要的是嵩草、高原嵩草、雪白委陵菜、珠芽蓼和紫苞风毛菊等。另有14种植物可以作为高山草甸植被的典型代表种,其中最重要的是高山嵩草、二柱头蔗草、云生毛茛、山地虎耳草等。典型种的DCA排序分析表明,五台山、小五台山、芦芽山、关帝山均具有典型的亚高山草甸,东灵山的草甸具有过渡性质,但仍然应该属于亚高山革甸。雾灵山和中条山的草甸植被不为典型的亚高山植被。五台山和芦芽山的山顶部草甸植被具有高山植被特点。

刘全儒

展开 >

亚高山草甸 高山草甸 亚高山灌丛草甸 植物区系 地理成分 分布区类型 相似性系数

博士

自然地理学

康慕谊

2007

北京师范大学

中文

Q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