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红火蚁的化学防治与检疫技术研究

红火蚁的化学防治与检疫技术研究

扫码查看
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是一种原产于南美洲巴拉那河流域的危险性害虫。目前,该害虫已入侵我国广东、广西、湖南、香港、澳门和台湾等地,我国已将其定为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和全国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本研究调查了广东省深圳市42个苗木花卉场和74种带土园艺植物上红火蚁的发生情况,进行了盆栽花卉上红火蚁的检疫方法研究及处理杀虫剂的筛选试验,探讨了红火蚁的诱饵诱集技术以及化学防治技术,并进行了红火蚁疫情扑灭技术示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带土园艺植物传播红火蚁的风险调查 调查了广东省深圳市42个苗木花卉场和74种带土园艺植物上红火蚁的发生情况,结果表明,桉树苗、海枣、垂叶榕、黄金香柳、小叶榕、狗尾草、罗汉松等17种植物上红火蚁发生比率超过1%,是高风险带土植物。不同生产环境、不同栽培方式中的盆/钵/袋栽红火蚁发生风险要高于地面栽培方式,露天置于砂土、泥土和碎石上红火蚁发生风险较高,置于水泥地上的风险较低,并提出了降低带土园艺植物传播红火蚁的管理措施。 2、红火蚁检疫与处理技术研究 研究了4种盆栽植物上红火蚁的检疫方法;选用了绿爽微乳剂、敌杀死乳油等8种杀虫剂,经过药效试验和检疫处理实践表明,绿爽、敌杀死、欧美德、辛硫磷、毒死蜱等对红火蚁的处理效果良好,可用于盆栽花卉苗木红火蚁检疫处理;在杀虫剂筛选试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了绿爽微乳剂在红火蚁检疫处理中的应用技术,该乳剂在15%V体积的药液剂量下能够在8h内达到100%的检疫处理效果。最后提出苗圃红火蚁的应急检疫与处理技术规程。 3、红火蚁的诱饵诱集技术研究 设计了对角线、平行线、“Z”字型、“V”字型、“W”字型等5种诱饵投放方式,并综合“诱饵诱集率”和“平均工蚁数”两个指标进行差异比较,结果表明,诱饵按“Z”字型投放是为最佳的方式,在实际应用中,每100M<'2>监测面积所投放的诱饵总数可以选择5个或9个。 以诱饵诱集时间、工蚁实诱数、工蚁逃逸率三个指标评价了“竹签+火腿肠片”、“标本瓶+火腿肠片”两种诱饵诱集方式的监测效果。结果表明:“竹签+火腿肠片”方式在25min内诱集到的工蚁数达到最大,而“标本瓶+火腿肠片”方式仅需要15min,工蚁诱集数在达到最大值之后数量逐渐趋于稳定;两种诱集方式在30min内诱集的工蚁数差异不显著,工蚁逃逸率差异显著。 4、红火蚁化学防治技术研究 研究了几种国产毒饵对红火蚁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1%氟虫胺、0.45%胺菊酯、0.30%苯氧威、0.015%多杀菌素四种饵剂处理后诱饵诱集率均明显降低,1%氟虫胺、0.45%胺菊酯、0.015%多杀菌素施药后一定时间诱饵诱集率降低为0;施药后25天活动蚁巢减退率分别为100%、100%、50%和71.4%;工蚁数量减退情况调查结果表明,不同药剂处理工蚁降低程度和降低速度不同,施药后25天1%氟虫胺、0.45%胺菊酯和0.015%多杀菌素工蚁减退率为100%,0.3%苯氧威工蚁减退率为92.7%;挖蚁巢的调查结果表明,各药剂蚁群级别降低率分别为100%、100%、83.3%和73.0%。应用综合性指标研究结果表明,1%氟虫胺、0.45%胺菊酯、0.3%苯氧威和0.015%多杀菌素饵剂对红火蚁的防治效果分别为100%、97.1%、76.9%和77.9%。 应用多种指标评价了25、20、15、10和5g灭蚁威毒饵对红火蚁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5天后活动蚁巢减退率分别为80%、90%、100%、90%和90%,工蚁减退率分别为100%、100%、100%、98.1%和99.2%,蚁群级别降低率为86.7%、90%、100%、80%和76.7%,应用综合性指标研究结果表明25、20、15、10和5g灭蚁威毒饵对红火蚁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9.4%、93%、100%、87.4%和86.1%,其中15g灭蚁威饵剂对单蚁巢的防治效果最好,也是该饵剂的最适投饵量。 研究了0.045%茚虫威饵剂对红火蚁的防治效果,应用综合性指标研究结果表明3g茚虫威/巢、4g茚虫威/巢、5g茚虫威/巢、15g多杀菌素/巢饵剂对红火蚁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2.2%、93.9%、96.6%和89.0%。 5、红火蚁疫情扑灭技术示范 在所建立的面积为5km<'2>的红火蚁疫情扑杀示范区内,采取合理划区、科学监测评价、分步防治、最终扑杀的策略防治红火蚁。在实施扑杀方案1年以来,防治效果十分显著,经过补治和第二全面防治后,2006年9月,防治区活动蚁巢减退率达100%,诱饵诱集率为2%,工蚁密度降低了97.8%。

黄俊

展开 >

红火蚁 风险调查 检疫技术 诱饵诱集技术 化学防治

硕士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曾玲

2007

华南农业大学

中文

Q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