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学术搜索
登录
注册
中文
EN
首页
|
长白山茖葱主要生物学特性研究
长白山茖葱主要生物学特性研究
引用
扫码查看
点击上方二维码区域,可以放大扫码查看
原文链接
NETL
中文摘要:
茗葱 (Allium victorialis.L)为百合科(Liliaceae)葱属(Allium)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性微温、味辛、无毒、归肺经,具辛散温通,芳香辟秽,在中医上用于风寒感冒,呕恶胀满之症。 长白山茖葱营养丰富、风味独特,是天然的绿色食品,食之能治赤白痢、肠炎、腹泻、胸痹诸疾,被誉为“菜中灵芝”。 本试验以宽(W)、窄(N)两种叶型长白山茗葱为供试材料,首先从分类学和形态解剖学角度对两种叶型茗葱进行研究;其次对两种叶型茗葱进行不同程度的摘叶处理(即不摘叶处理为D0,摘一叶处理为D1,摘两叶处理为D2)的栽培试验;最后通过美国CID公司生产的 CI-340便携式光合仪及其附件系统地研究了在自然光照条件下和遮荫(遮荫率50%)条件下宽、窄两种叶型茖葱的光合特性及各种环境因素对茗葱光合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 通过对宽、窄两种叶型茖葱根、叶片、花梗显微结构的观测,结果显示:宽、窄两种叶型茗葱在系统发育上并无明显差异,叶片上、下表皮细胞大小为:W>N,气孔密度方面:W>N,而且在气孔排列方式上,宽叶型茗葱有8-12%的气孔两两相连,但此现象在窄叶型茗葱叶片上并未观察到。此外,宽、窄两种叶型茗葱在外部形态上存在明显差异。由系统发育观点得出:宽、窄两种叶型茗葱为同一种,造成外部形态明显差异主要原因是茗葱适应某一特定小气候环境而形成的。 在摘叶处理试验中,宽、窄两种叶型茖葱对摘叶的响应基本一致,随着摘叶程度的加剧,株高、茎粗、叶面积、等生物量梯次减少,比叶重、叶、茎、根的干、鲜重逐渐下降,食用部分重量也逐渐下降,干物质总积累量减少,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还原性总糖、Vc 含量均呈现下降趋势,即总体规律为:D0>D1>D2。综合生长发育及品质等诸多指标同可持续利用角度分析得出,以摘一叶处理D1为最佳栽培方式。 在光合特性方面,宽、窄两种叶型茗葱光合作用受光照和温度影响较大,由于两种叶型茗葱表皮气孔密度不同进而导致了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的差异较大;通过Pn-PAR曲线得到:在自然光照条件下,宽叶型茗葱光饱和点为1000 umol.m<'-2>.s<'-1>,光补偿点为52.39 umol.m<'-2>.s<'-1>,窄叶型茗葱光饱和点为950 umol.m<'-2>.s<'-1>,光补偿点为67.12umol.m<'-2>.s<'-1>;在遮荫条件下,宽叶型茗葱光饱和点为 700 umol.m<'-2>.s<'-1>,光补偿点为37.64umol.m<'-2>.s<'-1>,窄叶型茗葱光饱和点为 730 umol.m<'-2>.s<'-1>,光补偿点为49.31 umol.m<'-2>.s<'-1>。 同时通过叶绿素荧光猝灭曲线分析得出:茗葱叶片在强光下发生光抑制现象,而遮荫能够缓解、避免光抑制的发生。根据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比较得出:在茗葱生长中后期(5月1日之后)采用适度遮荫(遮荫率为50%)的方式,有利于茗葱提高净光合速率,增加光合产物积累,提高茗葱品质。本研究对两种叶型长白山茗葱进行显微结构比较研究;并首次对长白山茗葱进行摘叶处理栽培试验,进而讨论茖葱叶片的“源一库”变化关系;同时首次明确了宽、窄两种叶型长白山茗葱的光饱和点、光补偿点等光合特征值,为长白山茖葱引种驯化及人工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收起全部
展开查看外文信息
作者:
曲继松
展开 >
关键词:
茖葱
解剖结构
光合特性
生长发育
生物学特性
栽培试验
授予学位:
硕士
学科专业:
蔬菜学
导师:
宋述尧
学位年度:
2007
学位授予单位:
吉林农业大学
语种:
中文
中图分类号:
S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