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扫码查看
本试验是在吉林省中部稻作区的生产与气候条件下,研究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试验于2005年在吉林农业大学水稻试验基地进行,试验品种为松-122。试验设定三种行距即30cm相等行距、50cm-20cm宽窄行和70cm-20cm宽窄行,在各种行距都按照三种密度(10穴/m<'2>、17穴/m<'2>和24穴/m<'2>)调节株距,即试验共9个处理,处理名称以宽行距一密度形式表示。从返青后开始,每2周进行一次水稻的形态指标调查和叶绿素含量测定;在主要生育时期测定植株各器官的干物重;灌浆期测定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和蒸腾速率(Tr);收获后进行考种测产。试验结果表明: 在低种植密度(10穴/m<'2>)下,采用宽窄行栽培虽然可以提高单株分蘖数,但群体分蘖数减少;高种植密度(24穴/m<'2>)下, 50cm-20cm宽窄行栽培时单株分蘖数减少,但群体分蘖数没有降低,反而略有升高,而70cm-20cm宽窄行下,单株分蘖和群体分蘖数都减少;在中等密度(17穴/m<'2>)下,采用50cm-20cm宽窄行完全可以保证一定数量的单株分蘖数和群体茎蘖数,但行距扩大过宽的宽窄行(70cm-20cm),明显抑制生长中后期的分蘖数的增长。在三种密度下宽窄行栽培下都使单穴的叶面积和群体的叶面积指数减小,但表现出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增加慢下降也慢的趋势,即宽窄行栽培下更有利于获得适宜的最大叶面积指数。 30-10、50-17和70-10处理表现为抽穗期后单穴和群体的干物质积累均高于对照的趋势。70-17抽穗期后单穴和群体干物质积累均低于对照,50-10单穴干物质增加而群体干物质减少,30-24、50-24和70-24处理单穴干物质积累降低,群体干物质积累增加。从生物产量与经济产量的关系看,30-10、50-17、70-10、50-24、70-24、30-24的群体干物质积累均有利于高产量的形成,但70-10、30-10、70-24的群体穗数较少,即这几个处理群体干物质主要积累于营养器官,后期没有足够的库用以接受源物质,前期积累的营养物质大量浪费。 水稻全生育期内的叶绿素含量受不同株行距配置的影响不大;在中低密度下采用宽窄行栽培可以提高剑叶在灌浆期的净光合速率,降低蒸腾速率,有利于水稻生长后期光合能力的提高。 当采用50cm-20cm宽窄行时,在17穴/m<'2>和24穴/m<'2>的密度下可以提供给水稻个体较好的生长环境,同时可以优化群体结构,使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都略高于对照,而 70cm-20cm宽窄行下,产量则显著降低。宽窄行配置可以增加水稻的穗长,提高水稻的千粒重、结实率、每穗粒数,有利于单穗产量的形成。在70cm-20cm宽窄行下单位面积内的有效穗数明显降低,是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在50cm-20cm宽窄行下单位面积内的穗数略有降低,但差异不显著,单穗生长状况较好,群体产量略有增加。

杜震宇

展开 >

水稻产量 行距配置 生长发育

硕士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邵玺文

2007

吉林农业大学

中文

S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