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青霉素类抗生素过敏反应机制及诊断的临床研究

青霉素类抗生素过敏反应机制及诊断的临床研究

扫码查看
为提高青霉素类过敏反应临床诊断的准确性,探讨该类药物化学结构与过敏反应机制的关系.该文选用130例过敏病人9包括过敏性休克病人13例,荨麻诊病人19例,其他过敏症状者12例以及皮度阳性病人86例),采用放射过敏原吸附试验(radiollergosorbertest,RAST)、RAST抑制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检测过敏病人血清特异性抗体,并进一步探讨其过敏反应机制.该文研究表明,青霉素类抗生素整个分子结构和其不同的侧链结构在过敏反应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皮试阳性病人以次要抗原簇IgE抗体阳性为主,而有过敏史病人则以主要抗原决定簇IgE抗体为高;RAST检测IgE抗体阳性率高,特异性好,无危险性,且检出阳性率随皮试阳性反应程度加重而增高;RAST与ELISA联合诊断过敏反应可提高检出阳性率,故两种方法可辅助临床诊断表霉素类过敏反应;青霉素类特异性IgE抗体随时间延长呈现消退趋势;特异性IgG抗体也可能参与了青霉素过敏反应的发生和发展,且可能与过敏休克与更为密切.

赵永星

展开 >

青霉素类抗生类 过敏反应 放射过敏原则吸附试验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IgE抗体 IgG抗体

硕士

药理学

乔海灵

2001

郑州大学

中文

R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