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自产生以来,人们就开始了对它的解读,其解读模式在经学化的轨道上以“美刺讽喻”为核心不断地变迁、演化,《诗经》的文学面貌也因此被掩盖了数千年,虽然在这一历史过程中也曾有欧阳修、朱熹等人提出过一些类似于还原《诗经》文学面貌、含有文学解读因素的观点,但却因为时代特征和自身的阶级局限性而未能提出正确的解决方法,而是武断地以“删除”“淫诗”的方法予以草草解决,从而未能超越经学解读的领域半步.在探寻《诗经》的经学解读渊源的时候,该文从皮锡瑞所说的“《毛》据《左氏》的断章为本义”入手,用实证分析的方法,以量化分析《毛诗》与《左传》在释义上的异同点为基础,客观上论证了皮锡瑞观点的正确性,并且揭示出《毛诗》和《左传》在《诗经》解读这一角度上的关系在于:《毛诗》从《左传》“断章取义”的解读实践中寻找到了自己适合于当时封建统治思想的“美刺讽喻”的解读理念,从而将《诗经》的解读纳入了政治伦理化的轨道当中.随着郑玄的《毛诗笺》加以引申发挥,确立了《毛诗》解读原则的正统地位为封建国家的思想统治服务,孔颖达的《毛诗正义》(学界习惯上简称“《孔疏》”)再加以强化.《郑笺》和《孔疏》将《毛诗》解释较为含混的地方从政治伦理化的角度解释得更为清晰,从此确立了《诗经》解读模式变迁演化的方向,这就是后世《诗经》解读模式变迁的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