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吉林省农村城市化模式的选择

吉林省农村城市化模式的选择

扫码查看
农村城市化理论部分主要从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发展阶段和经济规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所谓"机制",就是事物内在的联系和运行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城市化的发生与发展,同样遵循着共同的规律,即受着三大力量的推动与吸引:农业发展、工业化和第三产业的崛起.1979年,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Ray.M.Northam)通过对各国城市化发展所经历的轨迹的研究发现,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可以概括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型曲线,并把整个过程分成三个阶段.一般认为城市化水平在10%是城市化的起步阶段,城市化水平在10%-30%是城市化发展的初级阶段,30%-70%是城市化发展的中级阶段,70%以上是城市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各发展阶段在城市规模、科技含量等方面存在差异.实证部分首先分析了吉林省城市化发展现状.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具有较高的城市化水平,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由于吉林省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较慢,第三产业和农村工业的弱质化,使吉林省的城市经济含量低,城市基础设施薄弱.功能强、辐射宽的中心城市较少.因此,尽管吉林省的农村城市化水平较高,仍然没有摆脱城市与乡村发展相分离的状态,仍然没有实现中心城市的突破,大中城市的积聚效应与辐射效应还没有充分发挥.其次分析了吉林省与沿海发达省份的差别,通过比较可以明显看出吉林省经济实力较弱,各大产业发展不协调,乡镇企业有数量无质量.经济发展对农业的依赖程度较大,虽然吉林省人均耕地面积较大,但由于农业是弱势产业,这就决定了吉林省的经济不可能像江苏、浙江那样得到迅速发展.最后分析了吉林省经济发展的特点,即发展的不平衡性.通过以上的理论与实证分析,提出吉林省城市化发展模式,这也是该论文的核心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一直是跟随国家政策,亦步亦趋于发达省份搞小城镇建设,没能根据吉林省的经济发展和资源特色,探寻适合吉林省省情和区域特点的城市化模式.从吉林省与其他发达省份的差别和城市化发展现状来看,吉林省的资本的原始积累、工业发展特色、文化背景等方面与发达地区有很大的不同,使吉林省不具备发展小城镇的条件.论文的最后运用灰关联理论分析了吉林省城市化的影响因素,进一步说明吉林省城市化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吉林省的城市化发展对策.同时,运用Logistic模型对吉林省的农村城市化发展进行了预测,从预测结果来看,吉林省的城市化率在2009年将超过50%,达到50.3%.基本与吉林省的城市化发展目标相一致.

王波

展开 >

农村城市化 发展模式 吉林省 草地生态平衡 灰关联理论

硕士

农业经济管理

郭庆海

2003

吉林农业大学

中文

F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