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剧烈,环境效应深远.在农牧户尺度上研究土地利用选择机制,能够为制定区域发展和环境政策提供科学的和可操作的依据.该文以农牧户抽样调查、地形剖面调查、统计年鉴、气象观测、遥感和常规调查的土地利用等数据和资料为依据,运用统计分析、边际效益分析、地学分析和历史地理研究等方法,从生态适宜性、经济可行性、社会可接受性等方面研究了农牧户土地利用选择机制及由此引起的环境效应.研究发现,农牧交错带的农牧户土地利用选择是生态脆弱、经济能力低下、社会文化变迁巨大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从长时间尺度分析,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选择的主要动力是中国人口增长形成的向该区的移民压力和随这而来的农耕文化的张力,而阻力则是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对土地利用的限制.这两种力的推拒和平衡与气候变化、民族变迁、人口迁移密切相关.(2)气候及其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是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类型选择的基础.降水、气温和大风在时空上耦合,造成了冬、春季严重的干旱、风沙侵蚀和土地退化.气候波动引起巨大的农牧业生产波动,导致了农牧民的广种薄收、分散种植、打井灌溉等行为,以及他们采取草本草场与木本草场结合、灾年加大出栏率和栽植速生树种、可平茬树种等资源利用和避灾措施.(3)地形对土地利用类型的作用仍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即由滩地、软梁地、硬梁地到沙地,耕地的出现频率依次减少,草地则依次增多.但此规律受人类活动等影响,差异变小.因此,"三圈"范式中所提出的可持续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将面临较大的人文障碍.农牧户对不同地形上的草地采取了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产生了不同的土地利用环境效应.(4)农牧交错带土壤瘠薄,农牧民便采取开垦土壤肥力高的土地、沤肥或烧荒、倒沙种田、增施肥料等措施提高耕地的肥力.但是依靠经济和技术改善土壤性能,仍面临着边际效益的制约.(5)作为土利用选择的主体,农牧户不但要遵循生态适应性规律,还不时地根据需求和市场状况调整土地利用,其中的法则就是经济规律.从耕地到草地再到林地,平常年毛利呈显著的下降趋势,这是林地转草地、草地转耕地、林地转耕地的内在驱动力.主要作物的经济效益与种植业结构调整历程相呼应,说明经济效益是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动力.草地的经济效益依其类型或者质量差别,也存在较大差异,劳动用工投入高的草地的纯收入低,反映了草地的边际性和粗放利用的内在经济动力.林地的经济效益基本为负值.仔细分析发现,它的经济功能弱,但其生态和社会功能较强,因此,农牧户自营普遍.经济利益驱动和长期农畜产品价格扭曲,导致农牧户大量养畜、养"长寿畜",增加了草地承载量,造成了资源浪费和草地退化.林地经营的主要决策指标是生态适应性、林地功能和等待成本,沙柳、旱柳、杨柳在这三种指标上的区别决定了农牧户经营的广泛程度和面积.(6)社会文化是土地利用选择中难以估量的因素.农牧户对农、牧、林的经营态度由年轻型到中年型再到老年型趋向积极.年龄越大的农牧户对短时效要素投入越多,而对长时效要素的投入则较少;年龄大的农牧户偏重于粮食作物,而年轻型农牧户则偏重于经济作物.近50年的薪炭结构变化经历了消极的采集沙蒿等生物薪炭,到积极植物、购买煤炭的生物薪炭与化石能源结合的结构演变.农牧交错带散列式聚落形态导致了分散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有利于畜牧业生产和管理以及土地利用效益的内部化,但对种植业技术的传播、信息沟通、子女教育产生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