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掌握柳莺属不同种类鸣唱和鸣叫类型的特点以及不同物种其鸣声的差别;为全面掌握有关柳莺属鸟类的繁殖生态资料,了解小型雀形目鸟类的孵卵行为特点以及同属不同种可能采取的孵卵行为对策的不同;我们于2001年6月~2003年8月利用温度自动记录技术和声谱分析方法研究了柳莺属13种鸟类的繁殖生态、孵卵行为和鸣声行为,并利用野外收集到的巢材、巢位以及卵色等生态学资料初步探讨了其在柳莺属鸟类物种分化过程中的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通过研究13种柳莺属鸟类鸣声,发现利用鸣唱声音基本可以区分这13种鸟类的种类;柳莺属13种柳莺的声谱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柳莺属鸟类的鸣唱频率平均在7.49~3.43kHz之间,不同种类的最高频率、最低频率都存在差异,尤其棕腹柳莺和乌嘴柳莺,其鸣声频率范围明显比其他柳莺种类窄.乌嘴柳莺和棕腹柳莺一般生活于比较浓密的灌丛中,而且乌嘴柳莺喜欢选择水边的灌丛,这可能是其带宽较窄的原因.灰喉柳莺、棕腹柳莺、棕眉柳莺、冠纹柳莺和暗绿柳莺的鸣唱表现了明显的个体差异,甘肃柳莺、淡黄腰柳莺也有不同程度的个体区别,由于组成每种鸣唱的单音成分都有重叠,因此,不同的个体鸣叫的差别很可能在于单音成分组合方式的不同.云南柳莺和冠纹柳莺的鸣唱有地理变异,云南柳莺的地理变异尤其显著而有规律,从云南柳莺在甘肃和四川两地不同个体的鸣声差异来看,单音的变化可能是方言形成的起点,单音的合并或分离、新单音的出现、单音的消失等等基本成分的变化会导致产生新的音节类型,从而形成新的鸣声类型.第一次报道了淡眉柳莺、甘肃柳莺、云南柳莺以及暗绿柳莺等4种雀形目鸟类的繁殖生态、孵卵行为及可能影响因素,填补了有关甘肃柳莺生态资料的空白;通过对4种柳莺孵卵行为的研究发现:与其他雀形目鸟类相比,柳莺属鸟类孵卵行为表现出每次坐巢时间短,外出频次多的特点;暗绿柳莺作为体型较大的物种,其坐巢时间、离巢时间和在巢率明显高于其他三种柳莺,每小时离巢次数非常低;孵卵的雌鸟可以根据卵温的变化和天气的变化调整自己的孵卵行为,使卵温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光照强度很可能是其开始和结束活动的信号,从而影响日活动期的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