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郊区可持续景观生态规划及优化生态生产范式研究是指要遵循区域自然地理要素的分异规律,以土地利用现状格局为基础,以景观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准则为理论指导,以景观空间分析为具体研究内容来揭示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功能的异质性和有序性,以期提出优化的土地利用格局.本论文主要通过大量数据、图件的收集、野外考察与调查,文献查阅与数据处理、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一、理论方面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景观要素,空间结构与生态学过程,景观动态,异质性,等级结构,连接度以及景观的时空性等,以北京地区为例阐述了景观生态学理论如何合理地整合于生态建设与保育之中,并重点阐释了北京生态建设与保育"小三圈"格局的结构与功能,该系统包括山区外圈层、郊区平原中圈层和城区内圈层,其目标要实现:(1)山区发挥以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护为主的生态功能;(2)郊区创建农田、林地、草地异质性的人工稀树草原景观,形成带、网、片、点相结合的绿网系统;(3)城区以自身绿化和美化为主.同时,本研究针对我国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出更加有效的建设性意见:(1)开展区域生态适宜性评价;(2)区域水平的土地利用格局、动态以及预测性研究;(3)进行区域可持续景观生态规划,建立区域优化生态生产范式,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二、研究方法方面利用空间自相关指数,并结合"城-郊-乡"梯度分析法研究景观格局对尺度(包括粒度、幅度、方向)变化的响应.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景观格局对于尺度变化有着不同的响应,随着空间粒度的增加,空间自相关均呈下降趋势;随着幅度的增加,空间自相关基本不变;人类干扰较多的景观几乎不受"划区效应"的影响;不同的数据类型,同一数据类型的不同景观对于尺度的变化均有着不同的响应.2、沿"城-郊-乡"样带,空间自相关呈阶梯状增加趋势.景观空间自相关大小顺序:林牧景观>林果景观>农田景观>都市景观>都市化景观,人为干扰较多的景观具有较低的空间自相关,但对尺度的变化表现出较强的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