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于2001至2004年间调查了四川省石渠县西区的德荣玛乡、色须乡和俄多玛乡周围的山丘和平原,面积230km2。采用不定宽样线法进行系统取样调查研究区域内的藏狐洞穴和环境特征,并进行了生境选择模型研究。通过对藏狐昼间的行为观察,初步研究了藏狐昼间活动节律。在进行样线调查的同时结合探照灯计数估计了研究范围内的藏狐种群数量。在对当地人的访问基础上结合对皮货商店的调查以及对藏狐皮张的检查,了解藏狐的被捕杀压力,分析藏狐被捕杀的原因。在综合分析栖息地情况的基础上,给出了藏狐的保护意见。最后,在对藏狐尸体解剖的基础上,结合了20余年的文献资料,分析了类狐物种在包虫病传播途径中的作用。 揭示人为干扰对于藏狐的昼间活动有较大影响。类狐物种是全球范围内包虫病最重要的终末宿主。包虫病作为一种非常严重的人畜共患病,在我国西部牧区疫情比较严重。野生狐类种群的扩散导致了包虫病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扩散。我国牧区牧羊犬已经被证明为该病主要的终末宿主,但是石渠县藏狐具有比牧羊犬更高的感染率,达到81.3%。这种高感染率很可能导致高的传播能力。因此,我们呼吁在加强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力度的同时,应该关注保护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只有充分权衡利弊才能科学地管理好野生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