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采用空间化技术对中国近50年平均气温时空演变特征的研究

采用空间化技术对中国近50年平均气温时空演变特征的研究

扫码查看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气候条件正因人类对环境影响的加剧而不断发生变化,气温作为对农业生产、人类生活等起重要作用的气象因子近年来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结合空间化技术对中国近50年平均气温数据进行分析,旨在通过地理信息技术对气象数据进行定量化的分析,并更精确地从中找出气象要素的时空演变规律。采用直接插值法(方法Ⅰ)、趋势面模拟+残差内插法(方法Ⅱ)、空间化气候值+年际距平空间插值法(方法Ⅲ)、空间化气候值+年际距平趋势面模拟+残差内插(方法Ⅳ)四种方法,以及ANUSPLIN软件进行了空间化精度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具有30a月平均气温栅格数据库作为背景的前提下,方法Ⅲ对短时间序列平均气温数据的空间化而言既方便,插值效果又相对较好。  采用方法Ⅲ生成中国1951-2001年分辨率为10KM×10KM的年、四季平均气温空间化数据,通过对近50年空间化数据的分析认为:近50年中,年、四季的全国平均气温都表现出显著增温趋势,冬季增幅最大,为0.313℃/10a,夏季增幅最小,为0.152℃/10a,年平均气温增幅为0.208℃/10a。80年代中期以后增温趋势更加明显。从空间尺度上看,我国西南地区及西藏的东南部和新疆天山西段在不同季节都是主要的降温区域,而北方大部和西藏中西部地区在不同季节都表现为较强的增温趋势,我国东南地区在不同季节温度变化并不稳定,增温或降温的幅度都很小。暖冬事件在北方发生比较频繁,四川及云南部分地区较少,全国发生面积呈逐渐增大的趋势,增幅为国土面积8.6%/10a。冷夏在新疆南部西藏西北部和东南部以及江淮一带发生次数较多,辽宁南部、新疆沙漠地区、西藏中部、青海东部、四川大部分地区以及长江以南广大地区最少。全国发生冷夏的面积不断减小,50年平均减幅约为国土面积5.8%/10a。

蔡福

展开 >

平均气温 空间化技术 时空分布 空间化气候值

硕士

气象学

李国春

2005

沈阳农业大学

中文

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