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学术搜索
登录
注册
中文
EN
首页
|
民族主义与中国历史书写——清末民国时期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研究
民族主义与中国历史书写——清末民国时期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研究
引用
扫码查看
点击上方二维码区域,可以放大扫码查看
原文链接
NETL
中文摘要:
本文主要以清末民国时期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为基本材料,探讨20世纪上半期民族主义与中国历史书写。 本文说明清末民国时期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情况。教科书的编写是与时代和社会的变动紧密相联,主要受到政府教育方针与宗旨,以及编者知识结构与专业素养的影响。 本文从中国历史分期中来探讨“古代”和“近代”的表述,呈现清末民国史家通过历史书写来寻求自己民族的历史定位。清末民初史家的分期有着多种视角和多种分期方式,对中国历史有着不同的认知。国民党政府统一全国后,多种分期视角单一为“中-西”模式,将中国历史纳入到“普遍历史”之中,影响了人们的历史认知和思维方式。 本文分析了考古发现对中国历史书写的影响。民国时期史前考古发现影响了人们历史观念,改变了对上古史事的看法,表现在历史书写形式上的变化,就是“史前史”的出现和中国历史叙述起点的改变。史前考古学是通过进化论与中国历史发生联系的,依据考古学建立的中国古史系统,其意味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就考古学与中国历史学的关系而言,可见中国历史学通过考古学来重建中国古史体系的迫切心情。 本文分析民国时期的一个教科书案件,讨论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化,以此来呈现“教科书”这一特殊知识载体的教化功能。国民党利用“民族”、“国家”的名义,来实行“党化教育”。
收起全部
展开查看外文信息
作者:
刘超
展开 >
关键词:
中国历史
教科书
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叙述
历史书写
授予学位:
博士
学科专业:
专门史
导师:
章清
学位年度:
2005
学位授予单位:
复旦大学
语种:
中文
中图分类号:
K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