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学术搜索
登录
注册
中文
EN
首页
|
凤阳山自然保护区白豆杉种群生态学的研究
凤阳山自然保护区白豆杉种群生态学的研究
引用
扫码查看
点击上方二维码区域,可以放大扫码查看
原文链接
NETL
中文摘要:
白豆杉(Pseudotaxuschienii(Cheng)Cheng)为我国特有的二级保护植物,凤阳山自然保护区为其集中分布地之一,本文通过样方调查及种群生态学的方法,对白豆杉种群的大小级结构、分布格局及所在群落的群落特征、物种多样性、种间联结和种群生态位进行了研究。 凤阳山白豆杉分布的群落中常绿阔叶林的物种丰富度指数显著高于矮曲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优势度和多样性指数则是常绿阔叶林>猴头矮曲林>针阔叶混交林。在群落的垂直结构中,各多样性指数一般表现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 采用种间共同出现百分率(PC)和联结系数(AC)指标,分析白豆杉群落主要乔木树种和灌木种类的种间联结性。 最后通过Shannon-wiener生态位计测公式和对称a法(Pianka公式)对白豆杉群落的样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从白豆杉群落各物种的生态位宽度可知,三个群落类型各树种的生态位宽度有较大区别。在群落中褐叶青冈、木荷、猴头杜鹃所占的生态位均较高,而合轴荚迷、马醉木、吴茱萸五加等的生态位宽度均较小,白豆杉在三种群落类型中生态位宽度的值分别排在第7-12位。白豆杉与各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值都较小,其中重叠值较大的种很多都位于乔木层的下层,以灌木或小乔木为多。 由上我们认为,如果凤阳山白豆杉种群的生境能够得到切实的保护,该种群就能长期存活和发展。建议在保护其生境的基础上进行就地保护,并可适当人为开辟其空白生境,以达到更佳的保护效果。
收起全部
展开查看外文信息
作者:
杨旭
展开 >
关键词:
凤阳山自然保护区
白豆杉
群落特征
种群结构
种间联结
生态位
授予学位:
硕士
学科专业:
植物学
导师:
丁炳扬
学位年度:
2005
学位授予单位:
浙江大学
语种:
中文
中图分类号:
S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