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学术搜索
登录
注册
中文
EN
首页
|
肠球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与耐药机制研究
肠球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与耐药机制研究
引用
扫码查看
点击上方二维码区域,可以放大扫码查看
原文链接
NETL
中文摘要:
目的:检测肠球菌临床株在各类标本中的分布及对6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和控制肠球菌感染提供指导;研究肠球菌Ⅱ型拓扑异构酶基因突变与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的关系,并探讨肠球菌中是否存在主动外排系统,以了解肠球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 方法:应用二倍琼脂稀释法检测78株肠球菌临床株对6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根据NCCLS标准,筛选出环丙沙星耐药株,PCR扩增其gyrA、gyrB、parC和parE基因的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并与标准敏感株核苷酸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基因突变与耐药的相关性;应用荧光法检测肠球菌耐药株和敏感株对环丙沙星的吸收量以及加入利血平后对环丙沙星吸收量的变化情况。 结果:78株肠球菌菌株中,粪肠球菌61株,占78.2%,屎肠球菌15株,占19.2%,其他肠球菌2株,占2.6%;肠球菌主要分离于尿液(61.6%)、伤口分泌物(25.6%)、痰液(7.7%)、和其他感染标本(5.1%)中。 6种药物的相对抗肠球菌活性(MIC50,MIC90)从强到弱为:妥舒沙星(MIC50,0.5mg/L;MIC90,2mg/L)>加替沙星(MIC50,1mg/L;MIC90,4mg/L),司帕沙星(MIC50,1mg/L;MIC90,4mg/L)>左氧氟沙星(MIC50,2mg/L;MIC90,16mg/L)>氧氟沙星(MIC50,4mg/L;MIC90,64mg/L),环丙沙星(MIC50,4mg/L;MIC90,64mg/L);以妥舒沙星抗肠球菌活性最强,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抗肠球菌活性最差。 以环丙沙星的MIC≥4mg/L解释为耐药为标准,从78株肠球菌中筛选出11株粪肠球菌环丙沙星耐药株、8株屎肠球菌环丙沙星耐药株,PCR扩增其Ⅱ型拓扑异构酶基因。测序后分析发现,粪肠球菌gyrA基因的QRDR第98或99位碱基G→T或T→G的突变导致所编码的第83位丝氨酸被异亮氨酸或精氨酸替代,而屎肠球菌仅第83位丝氨酸Ser(AGT)突变为精氨酸(AGG);粪肠球菌gyrA基因的QRDR第110位碱基A→G的突变、屎肠球菌第109位碱基G→A的突变分别导致所编码的第87位谷氨酸被甘氨酸或赖氨酸替代;粪肠球菌parC基因QRDR第96或97位碱基G→T或T→G的突变导致所编码的第80位丝氨酸被异亮氨酸或精氨酸替代,而屎肠球菌第80位丝氨酸Ser(AGC)突变为异亮氨酸(ATC);粪肠球菌parC基因QRDR第108位碱基A→C的突变导致所编码的第84位谷氨酸被丙氨酸替代;parC基因突变的临床株,对环丙沙星的耐药水平,其MIC值介于无突变株和同时存在gyrA和parC基因突变株之间;gyrB、parE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没有改变。 荧光检测肠球菌对环丙沙星的吸收量发现,对环丙沙星的吸收关键在起初5min,菌体吸收环丙沙星有一定极限,耐药株菌体内环丙沙星的吸收量小于敏感株;耐药株和敏感株对利血平的敏感性不同,加入利血平可以使菌体内环丙沙星的吸收量显著上升,但耐药株的吸收量明显大于敏感株。 结论:1.在肠球菌感染中,以粪肠球菌最常见,其次是屎肠球菌,其它种类肠球菌较少见;标本主要来源于尿液。2.氟喹诺酮类抗菌药新品种妥舒沙星、司帕沙星和加替沙星抗肠球菌活性比老一代药物强,肠球菌临床株对氟喹诺酮类药物均有不同程度耐药现象。3.gyrA基因83、87位突变及parC基因80、84位突变都可引起肠球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产生耐药,但以parC基因80位突变为主;低耐株往往是parC基因单位点突变,高耐株同时合并有gyrA基因双位点突变;拓扑异构酶Ⅳ可能是环丙沙星对肠球菌的首要靶酶。4.肠球菌中可能存在多重耐药主动外排系统。
收起全部
展开查看外文信息
作者:
唐曼娟
展开 >
关键词:
肠球菌
氟喹诺酮类药物
最低抑菌浓度
主动外排系统
授予学位:
硕士
学科专业:
病原生物学
导师:
杨祚升
学位年度:
2005
学位授予单位:
南华大学
语种:
中文
中图分类号:
R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