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学术搜索
登录
注册
中文
EN
首页
|
从理论哲学到实践哲学——对马克思哲学革命的一种阐释
从理论哲学到实践哲学——对马克思哲学革命的一种阐释
引用
扫码查看
点击上方二维码区域,可以放大扫码查看
原文链接
NETL
中文摘要:
本文试图对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予以一种全新的阐释。本文认为,以理论活动与人类生活实践的关系问题为准绳,以哲学阿基米德点的存在论(ontology)根基为标尺,可以把人类哲学划分为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两种范式。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在于实现了一场哲学范式的根本性转换:从理论哲学转向实践哲学。与哲学范式的转换相辅相成的是思维范式的转换:从现成论转向生成论。这“两个”转换构成了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灵魂,也构成了本文的两条中心线索。 全文共由六章组成。其中第一章是全文的导论。本章阐述了论文所涉及的基本概念、思路及方法。第二章是全文的基础。本章对理论哲学的传统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考察,指出理论哲学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悬置”实存(existence),“高扬”概念的历史。在此基础上,本章进而揭示了理论哲学的“基本构成”:从存在论上看,理论哲学的阿基米德点建立在思想性的概念、范畴之中;从思维范式上看,现成论的思维范式构成了理论哲学“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 第三章是全文的核心。本章在对以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为代表的整个传统理论哲学予以系统批判的基础上,揭示了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之所在:把哲学的阿基米德点从抽象的“概念范畴”之中拉回到了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实践之中,这就实现了一场哲学范式的根本性转换:从理论哲学转向实践哲学。与这一转换相辅相成的是思维范式的转换:从现成论转向生成论。 后三章为第三章的展开和深化。它们分别从实践、人和世界这三个最为基础的方面展示了马克思哲学革命所引发的一系列根本性转换。其中第四章又是五、六两章的基础。此章揭示了实践本身的“范式转换”:从理论哲学现成性的“概念范畴”转换为实践哲学生成性的“感性活动”。实践的转换在最终意义上决定了以之为基础的人及其世界的转换。就前者而言(第四章),从理论哲学现成性的“思想人”转换为实践哲学生成性的“现实人”。就后者而言(第五章),从理论哲学现成性的“思想世界”转换为实践哲学生成性的“现实世界”。随着上述转换之完成,人与世界亦从“抽象”之“分离”回归于“现实”之“统一”。
收起全部
展开查看外文信息
作者:
崔唯航
展开 >
关键词:
马克思哲学
范式转换
理论哲学
实践哲学
哲学范式
授予学位:
博士
学科专业: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导师:
邹广文
学位年度:
2003
学位授予单位:
清华大学
语种:
中文
中图分类号:
B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