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租是经济社会中经济主体寻求经济利益及为维护其既得利益或对既得利益进行再分配而进行的非生产性活动。这些非生产性活动通常是一种经济的负和博弈,会造成社会资源浪费、抑制公平竞争、阻碍制度创新、倡导社会不良风气。 寻租行为是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特别是向市场经济转轨国家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大量的寻租行为,其中在国际贸易领域发生的寻租现象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数量限制(配额管理与许可证管理)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配额与许可证的发放和分配、海关关税征管以及出口退税等方面。本文试图对我国国际贸易领域中存在的典型寻租现象进行剖析。 本文在考察政府与市场关系理论变迁的基础之上,重点依托寻租理论,研究我国外贸领域存在的寻租行为。首先考察了我国外贸寻租现象产生的宏观和微观背景;然后研究了我国外贸领域租金产生的机制即创租机制;再次通过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和博弈论方法分析外贸政策的制定者(中央政府)、外贸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地方外贸管理部门)以及外贸政策的接受者(各进出口企业)在外贸活动中的相互作用来探讨寻租活动的微观基础;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合乎逻辑地得出相关的研究结论并提出对策建议。本文认为政府对外贸经济活动的不恰当干预和行政管理委托-代理关系的失灵是我国外贸领域寻租活动产生的主要原因。治理外贸寻租的根本出路在于制度创新。总体思路是:从完善制度、抑制“租源”入手降低寻租者寻租动机;增加寻租成本,抑制寻租行为主体的寻租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