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山楂早实丰产栽培技术研究

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山楂早实丰产栽培技术研究

扫码查看
山楂是我国特有的果树之一,属于蔷薇科(Rosaceae)山楂属(Cratacegus)。山楂属植物全世界有1000余种,广泛分布在亚、欧、美、非各州,以北美洲种类最多,产于我国的有18种及6个变种,几乎分布于全国各地,被广为栽培。山楂的果肉、果核及叶片等部位都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果实是“药食同用”的上等补品;山楂树适宜性强,易于栽培管理;山楂树叶片能吸收空气和土壤中的铝氧化物和汽油燃烧后的废气,是良好的园林观赏植物和城市工矿区绿化树种。 本文根据甘肃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特点,以敞口、绛红、辽红山楂品种为试材,从不同优良品种引种适宜性、不同栽植时期和不同处理方法以及不同保护措施对栽植成活率的影响、不同管理措施对山楂早实丰产的影响、不同间作模式复合经营的经济效益比较等方面进行试验研究,为山楂栽培的优质、早实、丰产提供技术支撑。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造林试验结果表明,3个品种在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能正常生长,且生长量较大,抗寒、耐旱、抗病能力较强,造林成活率高。比较而言,供推广的品种以敞口最好,绛红次之,辽红较差。因此建议在大面积推广工作中以敞口为主要栽培品种, 2、在相同立地条件下,不同栽培措施对山楂产量的影响次序是:品种—施氮量—密度。品种对山楂产量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施氮肥量与栽植密度对其产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进一步得出品种(敞口)+施氮量(0.3kg/株)+栽培密度[2m×4m(即1260株/hm2)]最优组合。该组合既可节省肥料,又可达到目标产量。 3、在不同立地类型条件下,立地类型与栽培密度对山楂生长量和成活率有明显差异,立地类型以沟台为优,塬面次之,塬坡最差。因此,山楂栽培的最佳部位以塬坡、沟台为好。栽培株行距以2m×4m为较优,3m×4m、3m×3m、2m×2m也可采用,但在干旱区造林不宜采用2m×2m的株行距,因为其密度太大,营养水分缺乏致使成活率大大降低。从总体上看,前期宜加大定植密度,提高土地覆盖率,以充分利用光能和地力,发挥整体优势,才能获得高产。 4、栽植时间和栽植方法是影响山楂栽植成活的关键因素。在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早春、晚秋均是山楂栽植的黄金季节,只是秋季栽植效果更好。因北方地区春季干旱多风、春栽苗木枝条水分容易抽干。秋季栽植的山楂苗木,采用压条埋土防寒措施,栽植成活率比对照提高22.0%。春季栽植山楂的最佳时期为早春的3月中旬至4月上旬;在山楂栽植前,应对腐、伤根梢进行修剪,并用100mg/L的ABT生根粉3号浸根60min,栽植成活率可提高22.5%,并对促进山楂早萌芽、快生长具有明显效果;栽后浇水、地膜覆盖,能使山楂栽植成活率提高10.7%。 5、山楂幼树施基肥十分重要。春季将腐熟的农家肥按每株30kg、尿素0.5kg、速效性磷肥1kg,与覆土混均后回填沟中,然后浇水,可供给山楂苗木当年生长发育所需养分,并促进花芽的分化,对进入结果期的山楂幼树的生长发育和结果有极大促进作用。 6、抽槽换土是山楂增产技术中的基本措施。它是改良土壤的一种方法。对山楂幼树和初结果树11月份进行抽槽换土,对于改善山楂树的生长条件,增加根系生长量和早实丰产,具有明显的效果。如配合第2年花期喷50mg/L或70mg/L赤霉素效果更佳,单株可平均增产78.82%。 7、山楂幼树短截、拉枝和刻伤对促进生长发育、早实丰产关系重大。栽植后早定干、适时短截枝,早拉枝,能有效增枝扩冠,并可使二年生山楂始花率达到25%;刻伤能增加当年枝量,并可使其定点定位发枝,这样有利于培养适宜山地的树形,能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单株产量;适时早期干周环割能有效促进山楂幼树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提高单株产量,增加单果重;盛花期喷施50mg/L赤霉素(GA3)能提高花朵座果率和花序座果率,增加单果重。 8、栽植后地膜覆盖和生物覆盖能有效促进山楂幼树的生长和发育。山楂苗木栽植后,在树盘内覆盖塑料膜,6月份撤去地膜覆盖杂草,能达到增温保温、保墒提墒、抑制杂草、增加有机质的作用,既提高了苗木成活率,又促进了幼树的生长发育,还减少了杂草结实形成第二年草荒现象。 9、对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山楂—农作物的间作模式进行了产值和经济效益分析,提出了最佳的间作模式,即山楂+蔬菜、山楂+小麦、山楂+马铃薯、山楂+豆类。

刘晓正

展开 >

黄土高原 山楂 丰产栽培技术 引种栽培 早实丰产 生长发育 施氮量 间作模式

硕士

农业推广·种植

樊金拴

2005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中文

S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