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学术搜索
登录
注册
中文
EN
首页
|
农林交错带生物多样性特征分析
农林交错带生物多样性特征分析
引用
扫码查看
点击上方二维码区域,可以放大扫码查看
原文链接
NETL
中文摘要:
本文所选研究区位于双阳盆地西侧的大黑山,其处于景观尺度的农林交错带上,土壤为暗棕壤,地带性植被为针阔混交林,目前植被为次生林;东西两侧为黑土地带,地带性植被为森林草原,目前土地利用类型为农田。研究区森林植被根据演替的不同阶段可划分为5种类型,分别为杂草群落、灌丛群落、蒙古栎林群落、蒙古栎-黑桦群落、杂木林群落。选取双阳盆地东侧非交错带上的吉林哈达岭作对比。通过野外采样调查和应用软件Excel2000、Spss11.0进行数据处理,按照不同的群落类型以及各群落中不同层片进行对比,分析了处于交错带位置上大黑山和非交错带上的哈达岭的植物群落外貌特征、α-多样性指数、β-多样性指数的差异。 分析结果表明:无论在群落外貌特征、α-多样性指数还是β-多样性指数上,处于交错带与非交错带上的山地植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都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即交错带上的生物多样性比非交错带的要少。但是在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其差异性表现也不相同,在杂草群落演替阶段表现最不明显,随着演替的进行,差异性逐渐增强,当演替进行到杂木林群落的时候,其差异性达到最大。这种差异性规律在群落的不同层片上也有所体现,即草本层、灌木层和乔木层都是随着演替的进行,各层间的相似性逐渐减弱。 导致其生物多样性特征差异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类干扰。研究区所处的自然生态交错带的景观异质性阻碍了物种的传播,进而影响交错带内植被的恢复;交错带地区人类干扰比较强烈,随着演替的进行加速了生物多样性特征的差异。
收起全部
展开查看外文信息
作者:
王春连
展开 >
关键词:
农林交错带
生物多样性特征
景观异质性
群落演替
多样性指数
景观尺度
授予学位:
硕士
学科专业:
自然地理学
导师:
许嘉巍
学位年度:
2006
学位授予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
语种:
中文
中图分类号:
Q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