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学术搜索
登录
注册
中文
EN
首页
|
二球悬铃木(Platanus acerifolia(Ait.)Willd.)结构研究
二球悬铃木(Platanus acerifolia(Ait.)Willd.)结构研究
引用
扫码查看
点击上方二维码区域,可以放大扫码查看
原文链接
NETL
中文摘要:
本文采用石蜡切片、徒手切片、离析方法和显微技术观察等,研究二球悬铃木(Platanusacerifolia(Ait.)Willd.)结构与抗寒性的相关性;通过对实生苗一年生根三切面以及一年生根和茎的离析和子叶节区初生维管组织研究,探索其维管组织演化进程,发现了系统演化方面的依据。 二球悬铃木(P.acerifolia)与抗寒性 根和茎的导管与射线:射线明显且列数较宽并且导管靠近射线排列,纵向导管和横向射线均比较发达;在射线两旁伴随有蛋白细胞,射线中含有大量的淀粉物质等;这些都为二球悬铃木的物质和水份运输、抵御寒冷、速生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茎和叶表皮毛、腺毛和乳突结构等表皮附属物结构的出现,是防止水份散失、折光、抵御严寒的抗逆结构特征。 具有蛋白细胞、淀粉粒,茎表皮细胞小而排列紧密,栅栏组织/海绵组织的比值约为1。从解剖结构上来分析,这一树种具有一定的抗寒能力,同时为二球悬铃木抗寒研究提供了一定理论基础。 二球悬铃木(P.acerifolia)与系统演化 根次生木质部为散孔材;导管具有或长或短的尾端,端壁多为梯状穿孔板且端壁斜面较长;根和茎导管纹孔式均为对列式;显示出其分类地位的原始特征。根横切面的导管周围出现傍管薄壁组织;叶柄和叶出现异常维管束;这些却是进化的特征。以上的各个方面均显示出二球悬铃木在分类地位上的原始性,同时具有进化特征,证明结构演化不同步。 二球悬铃木具有较长的子叶节区,几乎占幼苗下胚轴的全部。根端为外始式二原型(或真二原假四原)辐射中柱。子叶节区下部较原始,具有中始式二原型单中柱;中部出现具髓的中始式二原型管状中柱阶段;上部与茎的内始式真中柱极为相似且较短,所以只存在子叶节区茎连接区。上胚轴苗区具有内始式真中柱。由于二球悬铃木幼苗子叶节区具有中始式二原型单中柱;子叶为二叶迹,而胚芽起源的营养叶为三叶迹;充分证明二球悬铃木幼苗子叶节区的原始性。
收起全部
展开查看外文信息
作者:
王桂文
展开 >
关键词:
二球悬铃木
抗寒性
异常维管束
子叶节区
系统演化
授予学位:
硕士
学科专业:
植物学
导师:
陆静梅
学位年度:
2006
学位授予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
语种:
中文
中图分类号:
Q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