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云南省元江干热河谷丛枝菌根研究

云南省元江干热河谷丛枝菌根研究

扫码查看
以云南省元江干热河谷河谷型萨王纳植被为研究对象,利用菌根生物学技术对其形成的AM状况、AMF群落组成和AMF优势种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所调查的33科62种植物中有95%(59种)的植物具典型的丛枝菌根(AM),3种植物根系可能有AMF定殖,没有发现确定不能形成AM的植物。研究结果表明丛枝菌根(AM)是云南省元江干热河谷河谷型萨王纳植被根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该区域一个普遍的生物学现象。较高程度的AMF感染率也提示着AM是该区域干热河谷型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因子。干热河谷植物根际土中具有较高的AMF孢子密度和物种丰富度,其孢子密度为240-6430/100g土,平均孢子密度为2096/100g土,且78%为小孢子类群((o)<70μm)。AMF物种丰富度为5-14,平均为9.7个。从62份根际土壤样品中分离得到1040份AMF孢子或孢子果,从中鉴定出了分属于Glomus等6个属的36种AMF,其中Glumosintraradices,G.microaggregatum,G.sinuosa,G.clarum和Acaulosporadenticulata,A.spinosa为该区域的AMF优势种,Glomus和Acaulospora为AMF的优势属。在元江干热河谷根际土中AMF生态定殖特点表明这些优势的小孢子AMF类群是对干热生态胁迫环境的一种适应方式。同时,AMF较高的感染率也提示着河谷型萨王纳植被具有较高程度的生态菌根依赖性(EcologicalMycorrhizalDependence,EMD)。 选取三种干热河谷代表植物,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克隆其根内及根际土中AMF的基因片段,构建AMF核糖体大亚基D1、D2区基因文库,并利用分子系统进化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了AMF的分子多样性。三种代表植物根内和根际土中AMF的LSU片段多样性均较高,在扭黄茅、坡柳和牛角瓜的根内及根际土中分别克隆了117、96、116条不同序列。分子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在扭黄茅、坡柳、牛角瓜的根内和根际土中分别至少有7、5和8个不同亲缘型的AMF定殖,除了扭黄茅clade7分枝为未知外(可能为新的分类单元或目前LSU片段还未知的AMF),其他分枝均属于Glomus真菌。GlGrA和GlGrB在三种代表植物的根内和根际土中均有定殖,为优势类群。同时,本研究还发现三种代表植物根内来源的序列和根际土来源的LSU片段无论从单一序列水平还是亲缘型水平上来说,二者不存在严格的对应关系。一方面这和AMF遗传学本质特点相一致的,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宿主植物对AMF群落的选择性作用。

李涛

展开 >

元江干热河谷 河谷型萨王纳植被 丛枝菌根 丛枝菌根真菌 分子多样性

博士

微生物学

赵之伟

2006

云南大学

中文

Q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