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学术搜索
登录
注册
中文
EN
首页
|
云杉八齿小蠹化学信息物质的研究
云杉八齿小蠹化学信息物质的研究
引用
扫码查看
点击上方二维码区域,可以放大扫码查看
原文链接
NETL
中文摘要:
本文从云杉八齿小蠹相关化学信息物质入手,分析探索影响云杉八齿小蠹寄主选择行为的关键化学信息物质,继而探索到适合用于防治和监测云杉八齿小蠹中国地理种群的聚集信息素配方,为该虫的管理和控制提供理论基础。 采用溶剂萃取法对两种寄主云杉挥发物进行取样,利用气相色谱和质谱联用技术(GC-MS)首次分析了挥发物质的组成成分和相对含量,并结合触角电位测试结果探讨了不同寄主的树干挥发物与云杉八齿小蠹对其喜好程度之间的关系,认为3-甲基-2-环己烯-1-醇可能是影响云杉八齿小蠹倾向于危害红皮云杉的一个原因,而α-蒎烯和β-蒎烯这两种物质不同异构体的组成比例也可能是影响其喜好程度的原因。进而,比较了3种不同生理阶段红皮云杉树干挥发性物质的组成和含量,对相关物质进行了触角电位实验和野外生测。结果表明仅在衰弱木中存在的萜品油烯虽然能够引起云杉八齿小蠹一定强度的触角电位反应,但在野外生测中没有表现出任何生物活性。低龄云杉树干中3-蒈烯的含量占总萜烯类物质的64.97%,而在衰弱木中3-蒈烯的含量仅为9.92%,EAG实验结果表明3-蒈烯不能引起云杉八齿小蠹雌、雄两性触角强烈的电生理反应,即3-蒈烯不是代表非最佳寄主适合度的化学信号。以上现象说明,衰弱木对云杉八齿小蠹具有很强的引诱力并不是由于某个物质起主要作用,而是各种挥发物质协同作用的结果。 用溶剂萃取法和GC-MS对云杉八齿小蠹雄虫后肠的挥发性物质进行提取(单提)和分析,发现越冬成虫(完全没有取食)和取食中的云杉八齿小蠹后肠挥发性物质的组成成分完全不同。各取食阶段的云杉八齿小蠹后肠中均未检测到齿小蠹属特有的信息素成分Ipsenol和Ipsdienol,也没有检测到Methylbutenol这个普遍被认为引诱云杉八齿小蠹着陆的信息素成分。但是,通过GC-EAD测试,在取食红皮云杉的云杉八齿小蠹虫粪中首次发现了一种微量的化学物质,此化学物质的含量虽然很低却能引起雄性云杉八齿小蠹强烈的触角电位反应,目前该物质的化学结构在进一步测试中,已经排除了是已知的、云杉八齿小蠹聚集信息素成分的可能性。 利用触角电位技术,测试了云杉八齿小蠹对寄主、非寄主以及雄性后肠挥发性物质的电生理反应,并首次将测定结果与欧洲地理种群相关研究结果进行比较。测试发现cV、Ie、L-(-)-verbenone和3-methyl-2-cyclohexen-1-one是提供远距离的寄主适合度信息的信号物质,帮助云杉八齿小蠹进行寄主定位,而α-蒎烯只能提供近距离的化学信号。通过与欧洲地理种群触角电位反应结果的比较,发现主要有以下几点区别:(1)在2个优势种非寄主树干挥发物中找到的2种与欧洲白桦相同的驱避成分:1-己醇和3-辛醇,触角电位测试发现仅3辛醇对中国地理种群的云杉八齿小蠹具有生物活性;(2)在10μg的刺激剂量下,中国地理种群雌雄成虫仅对cV的反应在统计分析上具有显著差异,而对α-蒎烯各种异构体的反应具有一定差异但不显著;(3)中国地理种群α-蒎烯的饱和度范围窄于欧洲种群;(4)中国地理种群雌、雄触角上α-蒎烯感受细胞的数量近乎相等,而欧洲种群雄性触角上α-蒎烯感受细胞数量明显多于雌性。结合后肠内挥发性物质的分析结果以及GC-EAD实验结果,作者认为云杉八齿小蠹中国地理种群的信息素产生和传导系统与欧洲地理种群具有一定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寄主不同、气候差异以及在千差万别的微环境长期影响下形成的。 根据对不同诱芯配方诱集效果的野外生物学测定,筛选出了一种适于虫情监测用的诱芯配方和一种经济实用型、用于大面积防治的诱芯组合,并对增效物质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α-蒎烯、萜品油烯、二苯乙醇的加入都不能增加诱捕量。作者还将信息素用于云杉八齿小蠹生物学的研究中,将以往定性研究升华到定量研究的水平,准确地确定了云杉八齿小蠹扬飞的始、盛、末期以及日活动规律,为科学防治提供了可靠依据。
收起全部
展开查看外文信息
作者:
孙晓玲
展开 >
关键词:
云杉八齿小蠹
化学信息物质
触角电位
寄主选择行为
授予学位:
博士
学科专业:
森林保护学
导师:
高长启、王志英
学位年度:
2006
学位授予单位:
东北林业大学
语种:
中文
中图分类号:
S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