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华北平原典型区地下水质及咸淡水界面变化研究

华北平原典型区地下水质及咸淡水界面变化研究

扫码查看
华北中东部平原区地表水资源缺乏,地下浅部自西向东楔状分布着大量地下咸水,咸水体之下深层地下淡水就成为该区的主要供水水源。30多年来,随着经济迅猛发展,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本区深层地下水一直处于超采状态,导致了深层地下水水质咸化和咸淡水界面下移,严重威胁本区供水安全。因此,地下水水质及咸淡水界面变化是目前急需深入研究的问题。 本文以华北中部平原的衡水市作为典型研究区,在系统分析地下水动力场演化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研究地下水化学与测井资料,来揭示衡水市地下水质及咸淡水界面变化的规律特征,预测未来典型区水质及咸淡水界面变化,提出地下水开发利用的合理建议。 在大量收集了自然地理、地质、水文地质、地下水开采利用、水质等基础资料的基础上,重点收集了2700多眼深井孔测井资料,并补充采取14组咸、淡水水质全分析地下水样。结合前人的相关研究,利用MAPGIS空间分析方法、水质分析方法、数理统计方法等方法分析研究了地下水动力场演化、地下水质变化及咸淡水界面下移。30多年来深层地下水的超采,导致衡水市深层地下水头持续下降,深层地下水头与浅层地下水位之差达到40m以上,引发深层地下水质咸化和咸淡水界面下移等变化,经计算咸淡水界面年均下移0.4m。 用灰色理论的GM(1,1)模型对典型区水质变化和咸淡水界面下移进行了定量预测,到2020年界面埋深平均下移约12m,年均下降约0.6m,比前30年的年均下移0.4m还要增加50%。,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咸淡水界面将加速下移。 因此,在华北中东部平原区应加大咸水、微咸水利用,减少深层地下水开采量,这样既能增加水资源利用,又可缓解深层淡水咸化和咸淡水界面下移的趋势。

宋海波

展开 >

地下水开采 地下水质 咸淡水界面下移 华北平原

硕士

地质工程

张兆吉、费宇红

2006

中国地质科学院

中文

P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