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杆菌介导的Ac/Ds转座子大豆突变群体的构建

农杆菌介导的Ac/Ds转座子大豆突变群体的构建

扫码查看
大豆是重要的油料作物,也是人类膳食中植物蛋白质的主要来源。突变体是克隆基因和研究基因功能的良好材料,创造突变体库对于植物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用转座因子标签法分离基因不需要预先知道被标签基因产物的结构、性质,因此那些背景尚不清楚的如发育、抗病及与生理过程有关的基因都有可能用此方法来分离。90年代由于植物组织培养与外源基因转化技术的发展,已可以将一种植物的转座因子导入到另一种植物中,并证明转座因子在异源植物中也能转座,这样用转座因子标签法来分离基因更加受到重视。目前,插入突变在植物的功能基因组研究中己得到广泛应用。 众所周知,大豆的遗传转化体系建立的极其困难,其主要原因是:1.难以建立高效的植株再生体系,没有理想的适合遗传转化的再生系统。2.遗传转化效率低、重复性差。因此大豆难以象拟南芥和水稻那样通过T-DNA插入获得大量突变体。而利用Ac/Ds转座子标签技术,则只需将Ac和Ds元件分别转入大豆,通过Ac和Ds转化系的杂交,借助转座子在分离世代中的转座,获得大量的突变体,从而构建大豆突变群体。 本研究利用基因工程手段,采用农杆菌介导法,探讨了提高大豆植株再生和遗传转化效率的影响因子,建立了稳定的植株再生和遗传转化体系,获得了Ac和Ds抗性转基因T0代植株940株,转基因T2代植株8000余株,在研究过程中鉴定出十几个表型突变体,并对这些表型突变体进行了初步分析,为大豆突变群体的构建、突变基因克隆和大豆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具体研究结果如下: 1.以吉林小粒1号子叶节为外植体,进行丛生芽诱导和农杆菌转化试验。通过优化丛生芽诱导、伸长和生根3个阶段合适的培养基配比,在6-BA浓度为1.7mg/L时,吉林小粒1号丛生芽诱导率最高,平均为93.2%。当IBA浓度达到1.5mg/L时,外植体的生根率最高,为79.8%。 2.对比实验表明氯气熏蒸的消毒方法优于升汞消毒,萌发率与消毒时间成反比。利用nptⅡ基因和hpt作为选择标记基因,在丛生芽诱导阶段Km的最适筛选浓度为50mg/L,在芽伸长阶段Km的合适筛选浓度为30mg/L。在丛生芽诱导阶段HygromycinB的最适筛选浓度为20mg/L,在芽伸长阶段HygromycinB的合适筛选浓度为10mg/L。 3.农杆菌转化实验中,当外植体保留2/3或3/3子叶时,丛生芽分化数量多、生长速度较快,对农杆菌的抑制效果也有一定影响。转化试验结果表明,共培养pH值、负压处理时间、共培养时间、预培养时间都影响转化效率,影响程度依以上顺序递减。最佳处理组合为侵染前外植体4℃低温预处理1天、侵染时0.06Mpa抽真空5分钟、共培养3天、共培养培养基pH值为5.4。 4.除菌试验中羧苄青霉素(Cb)(德国进口)和Cef(国产),两者混合使用,农杆菌污染率一直低于单独使用Cef,丛生芽的诱导率高于单独使用Cef。 此转化体系抗性芽率可达68.1%,伸长率为34.1%,生根率为27.2%,巴龙霉素离体检测阳性率为15.3%,PCR阳性率为9.4%,Southern杂交结果证明外源基因已经整合入大豆基因组。本研究建立了稳定的大豆子叶节农杆菌转化体系,同时该流程操作简便,比较适合规模化遗传转化实验。 5.本研究采用农杆菌介导的方法,以吉林小粒1号子叶节为受体材料,将玉米Ac/Ds转座子,共3个载体,成功转化到大豆基因组中。对转化植株进行了PCR检测、Southerndotblot分析、Southern杂交分析等分子生物学检测,测序结果证明Ac/Ds已经整合到大豆基因组中,共计获得转化植株940株,其中Ac转基因植株340株,DsG转基因植株300株,DsE转基因植株300株。 6.转基因材料中筛选单拷贝插入,Ac34份、Ds38份,自交纯合,获得独立起始基因系。 7.构建了Ac×Ds杂交群体,从分子水平上证明了杂交后代中转座因子在大豆基因组中的存在,且于GenBank中的数据一致。杂交群体扩繁,建立了大豆Ds突变群体。 8.转基因植株后代出现了十几种类型的可见突变体,有些属于非插入突变。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叶形突变材料、花色突变材料、成熟期突变材料进行分析,得到突变基因的初步结论。

吴迪

展开 >

大豆 子叶节 农杆菌介导 转座子标签 外源基因转化

博士

作物栽培与耕作学

朱延明、韩天富

2006

东北农业大学

中文

S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