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学术搜索
登录
注册
中文
EN
首页
|
亚洲百合组织培养与其形态发生途径的研究
亚洲百合组织培养与其形态发生途径的研究
引用
扫码查看
点击上方二维码区域,可以放大扫码查看
原文链接
NETL
中文摘要:
本实验以亚洲系列百合mirella的鳞片、花器官与无菌苗叶片为外植体,建立起了它们的无性繁殖系。同时结合石蜡制片法观察和比较不同外植体在组织培养中的形态发生途径,并且对其发生条件、发生过程、细胞启动位置等做了研究,找出了该品种不同外植体在离体培养中最佳的培养基和培养方法以及了解了该品种在形态建成过程中的细胞变化历程与特征。获得了如下主要研究结果: (1)鳞片不同部位对诱导形成芽的能力反应顺序为下部>中部>上部。激素配比试验表明鳞片在BA与NAA配合使用的培养基中的诱导效果要优于单独使用BA的诱导效果,而2,4-D的诱导效果最差;鳞片在初代培养中的最适培养基是MS+BA3.0mg/L+NAA0.2 mg/L。显微观察发现鳞片在培养后近轴面表皮细胞以内的第一层薄壁细胞首先脱分化,然后是表皮细胞和第一层薄壁细胞以内的几层细胞,启动位置逐渐向内恢复分裂能力,属于多细胞起源。培养自始至终鳞片远轴面的细胞均保持未启动的特征。器官分化主要有三种方式:由愈伤组织形成不定芽;由愈伤组织形成不定根;由愈伤组织形成不定芽的同时形成不定根。不定芽起源于愈伤组织较表层细胞,是外起源,不定根则起源于愈伤组织较深处,是内起源。 (2)用花器官进行初代培养选取未开放花蕾的花丝、花柱和子房作为外植体较好,花器官的这三个部分对诱导形成芽的能力反应顺序为花丝>花柱>子房;花器官在初代培养中的最适培养基为MS+BA1.0mg/L +NAA0.5mg/L。显微观察发现花器官离体培养后其形态学下端切口内方的1~3层细胞首先脱分化,然后是其内方的10~12层细胞,也属于多细胞起源。培养自始至终花丝和花柱形态学上端的细胞均保持未启动的特征。花器官的器官分化方式跟鳞片的一致。 (3)无菌苗叶片对诱导形成芽的能力反应顺序为基部>中部>顶部;最适培养基为MS+BA2.0 mg/L+NAAO.2 mg/L。显微观察发现无菌苗叶段培养后其远轴面切口附近的表皮细胞和表皮以内的几层叶肉细胞首先脱分化,然后启动位置由切口处沿着表皮向内延伸,使得叶段远轴面表皮之内的第1~2层叶肉细胞全部启动,也属于多细胞起源。器官分化方式是在愈伤组织的较表层形成不定芽。 (4)组织培养中产生三种类型的愈伤组织:第一种愈伤组织结构致密,生长较慢,容易分化成苗;第二种愈伤组织结构疏松,生长旺盛,增殖快;第三种结构疏松,生长慢,容易褐化死亡。第一种和第二种愈伤组织可相互转化。胚性愈伤组织是一般形成于第一种与第二种愈伤组织内部,增殖与分化能力均很理想。显微观察发现第二种愈伤组织细胞排列紧密、细胞核大、染色较深,第一种和第三种愈伤组织细胞排列疏松、细胞核小、染色较浅。
收起全部
展开查看外文信息
作者:
姚绍嫦
展开 >
关键词:
mirella百合
鳞片
花器官
无菌苗叶片
组织培养
细胞组织学
授予学位:
硕士
学科专业: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导师:
杨美纯
学位年度:
2006
学位授予单位:
广西大学
语种:
中文
中图分类号:
S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