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后殖民主义与莫里森小说中的黑人身份

后殖民主义与莫里森小说中的黑人身份

扫码查看
托尼·莫里森是一位20世纪享誉美国与世界的黑人民族作家,是当代美国黑人文坛上一颗耀眼的巨星。1993年,莫里森以杰出的成就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作家。莫里森至今共发表了八部小说:《最蓝的眼睛》(1970),《秀拉》(1973),《所罗门之歌》(1977),《柏油娃》(1981),《宠儿》(1987),《爵士乐》(1992),《天堂》(1998),《爱》(2003)。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她的作品就引起了文学评论界的广泛关注,专家学者们以萨特存在主义、拉康镜像理论、杜波依丝双重意识理论、女性主义、群体动力理论、魔幻现实主义、精神分析、结构主义等理论为基础,对其作品进行分析研究,阐述各自的观点。 身份问题一直是美国黑人文学中的热门话题。本文以后殖民批评理论为基础,着重分析莫里森的四部小说:《宠儿》、《最蓝的眼睛》、《所罗门之歌》和《柏油孩子》,本文通过对莫里森作品的后殖民解读,不仅分析列举了莫里森小说中黑人的身份寻求困境,剖析了导致莫里森作品中黑人身份困境的根源,揭示了莫里森试图构建的美国黑人民族身份重建之路,即消除种族主义、争取平等权利、颠覆白人文化霸权、复苏、继承并发展黑人文化。

李燕

展开 >

殖民主义 莫里森小说 黑人

硕士

英语语言文学

徐文培

2008

黑龙江大学

中文

I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