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王肃易学研究

王肃易学研究

扫码查看
王肃是魏晋时期继郑玄之后的又一位经学大师,贯通经今古文,遍注群经,是当时唯一可与郑玄抗衡的通儒。他的《周易注》对于易学由象数向义理的转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学术渊源上看,由于受到家学、宋衷、马融、甚至王充、扬雄等人的影响,其易学在治学方法和思想上表现出独特的特色,其易学成就对后世尤其是王弼及唐宋时期的易学家都有重要的影响。王肃的学术成就显著,继郑玄之后,他是唯一能与之抗衡的一代大儒。但因作伪书,被历代文人所鄙弃。他遍注群经,却因与郑玄论争,被认为伪作古书,曲传私说,故遭到学者的轻薄。虽然王肃作伪,令人颇有微辞,但其注经,亦有可观之处。本文将对王肃易学作深入研究,以期彰其暗者,扬其明者,显其谬者,进而还原王肃易学的本来面目。本文通过六章,来阐释王肃易学。 第一章主要简述王肃的生活背景,按着“知人论世”的原则,对其生活的时代进行审视,分三节从政治、经济、学术的角度对王肃的生活背景进行了概述,把历史人物还原到历史中加以辩证认识。 第二章简述王肃的生平事迹,学术渊源和著述。第一节,主要概述了王肃生平。第二节通过史书记载,探究其学术渊源。王肃除了有深厚的家学传统外,易学上还深受宋衷、马融、王充、扬雄等的影响。其中王肃继承王朗《易传》成果是理所当然的,此外宋衷对王肃治学思路和治学方法都有重要影响;王肃更是继承了马融的许多易学成果,在其《易注》中有许多注释,都是王肃直接沿用马融之说;王充和扬雄对王肃虽然不存在直接的师徒关系,但是王肃通过阅读《论衡》和注《太玄》确然受到了启发和影响,因此,本文也将二人视为王肃学术渊源之一。第三节简述王肃著述。王肃的著述宏富,据刘汝霖的《汉晋学术编年》王肃著述表统计,他注释经典达三十余种,共二百八十多卷。但其《易注》在南宋时期已经亡佚,本文在此简述了王肃易注的流传和辑佚情况,对后代的几种辑佚本进行了简要的比较。 第三章分析王肃的释易方法。第一节主要是分析王肃训诂释易的方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即以《易传》训诂材料注《易》,多引用《尔雅》《说文》等现成的训诂资料注释《周易》经传字义,从音韵学角度注释《周易》,根据意义、易例或参照诸本,校正补订。通过这几方面的论述,认识到以训诂释易是王肃易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方法对于王肃易学发展和流传产生深远的影响,其校勘考订不乏独到之处,值得肯定。第二节分析王肃以传解经,重义理轻象数,不废互体的治易方法。关于以传解经的方法又分两点进行论述,即以易解易、事理说易两个方面。王肃注易除了重视义理外,没有尽废象数,他也讲象数,多以本象来说本卦,并继承了前代的互体说。本文对此有详细论证。第三节分析王肃以爻位释易的方法。王肃运用到的易例主要包括:得位、失位说,中,应,乘,承,据,处、出等。从现存的易学典籍看,以易例注易,是很多易学家均采用的方法之一,京房、马融、荀爽、虞翻、郑玄等皆使用过爻位注《易》,可见,王肃治易,多继承前代研究成果,并非特别好立异,第四节分析王肃以礼释易和以史释易的方法。以礼注易,主要体现在婚姻之礼、君臣长幼之礼等方面,王肃以礼注易,当归于他对“三礼”的深入研究。肃“善贾、马之学”,而贾逵和马融皆治礼学,此为肃礼学的渊源。以史注易,是以史学的方法为工具,立足于《周易》作者所处的历史背景,运用当时或以前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常识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推断《周易》的成书及作者,探讨《周易》固有的和内涵的意义。在其《易注》中涉及到了爻辞的作者,河图、洛书等问题。 第四章王肃的易学思想,主要分为三节加以阐述。第一节自然无为之天道观,王肃发展了儒家传统的天道观,将道家的自然无为理念引入其《易注》,将天道视为无意识的自然天道。这种思想在其《孔子家语》中亦有鲜明的体现。探究其根源,王肃在很大程度上是继承了扬雄的思想。第二节阴阳变化之天道的法则。王肃重视阴阳变化,崇尚变通,不仅强调要关注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还认识到物极必反,穷极则变等规律,主张适时变通。第三节从天道推及君臣之人道。在《易注》中体现的人道观主要是王肃的政治观。在君臣关系中,王肃主张君臣之间,君若无能,臣可养贤自立;在上者无能,在下者不仅可以养贤自立,还可以代君行事,有所作为。即为“天子当乾,诸侯用震”的思想。从阶级本性上看,王肃的这些思想符合门阀世族阶级,王肃作为世族中的一员,自然要为本阶级代言,在思想和理论上支持门阀世族,论证门阀世族的合法性,巩固贵族政权统治基础。 第五章简述郑王之争,共分为二节加以阐述。第一节概述了郑、王之争及对当时学术的影响。同时挖掘其原因,除了政治因素,笔者还从价值观念、文化史等角度进行了探讨。第二节比较马融郑玄王肃的《易》注异同,通过三家比较,笔者认为王肃在易学上对马、郑易学有较多继承,王肃与郑玄的争论,更侧重于三礼方面,易学上的继承特点较为明显。 第六章王肃的易学影响,共分两节加以阐述。第一节重点论述了王肃对王弼易学的影响。由于王肃与王弼同出于荆州学派,虽然王弼和王肃没有直接的师承关系,但是从二人的易学著作来看,王弼的治学思路和治学方法明显继承了王肃的成果。即在以儒道兼治思想来研究经学;反烦琐,重义理,轻象数的治易方法王弼对王肃易学有一定的继承和发展。本文将王肃与王弼易注进行了比较,发现王弼《周易注》中的许多观点同王肃之说是一致或相近的。第二节对唐宋易学家的影响。到了唐代,孔颖达的《周易正义》专注于义理的发挥,阐发义理之时,往往引用王肃之说以证其言。逮至宋代,理学兴起,程颐、朱熹以性命之理来诠释《周易》,在《程氏易传》和《周易本义》中亦有采用王肃之说处。由此可见王肃《易注》在义理方面对后世易学的发展是有一定的影响。总之通过对王肃易学的深入细致的研究,可以发现王肃易学的重要价值和影响。在易学史上,王肃是重要的由象数易到义理易的过渡人物,尽管其《周易注》已亡佚,并且清代有些学者对王肃亦有菲薄之辞,更由于其造伪书事件,多被学者所不屑,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些不足之处,而无视其著述的闪光之处,不能因为瑕疵,而抛弃其整个学术成果。就易学而言,其《周易注》中有些注释,仍有可取之处,值得后人考证肯定。

刘敏

展开 >

论证 象数 以传解经 值得肯定 考订 组成 补订 校正 音韵学 字义 周易 资料 引用 训诂材料 方法 后代 南宋时期 释经 统计 汉晋

硕士

中国古典文献学

张善文

2008

福建师范大学

中文

B3